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各類創新資源正在打破地域壁壘、加速流向欠發達地區。《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安徽省北部的阜陽、蚌埠、淮北等地采訪了解到,這些昔日的“發展洼地”正從“產業承接”邁向“創新融入”,通過引進蘇浙滬的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利用“高鐵工程師”的紅利,培育起硅基、陶鋁等產業躍升型、換道超車型、網絡聚變升級型等數個百億元規模創新產業集群。
趙乃育 繪
“發展洼地”內生型產業集群崛起
記者在皖北地區看到,多地并未因交通條件改善而坐等大規模的產業轉移,而是主動嵌入發達地區的產業鏈、資金鏈、價值鏈,為長三角一體化增加“安徽動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產業集群均為內生型。這些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再是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傳統優勢的放大,主要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等創新要素的聚攏,是一種創新型的產業集聚,其主要的形態有產業躍升型、換道超車型和網絡聚變升級型三種。
——產業躍升型:創新成果集簇涌現,因果累積效應之下,產業躍遷升級。蚌埠市發改委副主任韓玉軍介紹,圍繞國家顯示面板關鍵原材料的戰略需求,解決“卡脖子”關鍵問題,蚌埠市著力進行新型顯示、光伏玻璃、特種玻璃和泛石英材料的全產業鏈布局,近年來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在蚌埠市,繼2018年生產出世界上最薄的0.12毫米超薄玻璃,2019年下線浮法8.5代液晶顯示玻璃基板后,2020年又研發出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形成全國產化超薄柔性玻璃產業鏈。自主研發生產國內首片高品質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管,并榮獲“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大獎”。目前,蚌埠市正全力打造千億級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換道超車型:突破前沿核心技術,培育發展高端產業。資源枯竭型城市淮北,堅持把陶鋁新材料產業作為引領產業升級的突破口,通過引入上海交通大學王浩偉教授團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快速培育起一個陶鋁新材料和鋁基高端金屬材料產業基地,目前,已形成以陶鋁新材料、鋁型材、鋁箔精深加工為主導,新能源等產業延深的集群。基地現有涉鋁企業8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57家,其中僅2020年就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7家。王浩偉表示,相關產能正逐步釋放,產品已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電子汽車等領域。2020年,基地產值預計突破16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6%。
蚌埠市通過聚乳酸技術打造的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全面掌握了國際領先的聚乳酸上下游產業生產技術,2019年建成世界首條千噸級聚乳酸纖維生產線,成功試車投產年產5000噸乳酸、3000噸聚乳酸產業化示范線,首批聚乳酸產品在蚌埠下線。2020年8月,年產5萬噸聚乳酸項目實現量產,吸引200多家企業洽談合作,一個創新型產業集群驟然興起。
——網絡聚變升級型:“傳統網絡+先進制造”推進產業聚變升級。已脫貧摘帽的阜陽市界首市,利用廢電瓶、廢塑料、廢銅鋁等收集網絡,推動資源循環高端化加工與集聚化升級,打造全國最大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專業園區和重要再生塑料集散地、鋁基新材料加工基地。在此基礎上,界首市大力發展泡沫鋁、改性塑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新的產業集聚,入駐企業130多家,實現產值150多億元。
“高鐵工程師”激活洼地創新動能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推進,以及高鐵網的全覆蓋,皖北后發地區享受到了“高鐵工程師”等一體化紅利,共享區域創新資源,科技成果異地轉化的速度和效能大為提升,促進了要素的快速流動。
“以前到阜陽出差,不是坐飛機就是開車。如果開車,早上出發,晚上才能到,整個旅途比較累。”上海強松集團研發部門負責人秦心華深有感觸地說,從上海到阜陽的高鐵開通后,出差基本都坐高鐵了。
秦心華是一位“高鐵工程師”。他所在的上海強松集團2012年在阜陽建立生產基地,從事機械葉片、汽車軸承等生產,2018年投入3億元轉型為航空和軍工電子、電源模塊等生產商,實現了從產業轉移到技術轉移的轉變。
無線充電電源、幕墻鋁單板、折彎機……在阜陽市潁泉區阜陽循環經濟園,上海強松集團的各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上海強松集團(安徽)總經理袁同發介紹,2020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近2億元,同比增長約40%,其中轉型后的新產品占到六成左右。公司成功轉型的背后,是一批“高鐵工程師”的支撐。目前,公司正謀劃和上海交大共建創新研究院、新型研發中心,預計將派駐20名以上技術專家。“高鐵開通后,從上海坐高鐵到阜陽,最快只需要3個多小時,專家往返很方便,有助于更好地交流。”袁同發說。
“新生產線試生產時,或者新產品導入時,我就會從上海坐高鐵到阜陽,直接到現場解決相關技術難題。”秦心華說,難題解決后,他再坐高鐵回去。現在公司里像他一樣的“高鐵工程師”有10多位。
高鐵時代不僅帶來“高鐵工程師”,而且帶來一批批招商引資項目,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記者從阜陽市政府了解到,2020年初舉行的“融入長三角·高鐵全覆蓋”阜陽市情推介暨招商懇談會上,全市簽約長三角地區項目47個,其中產業類項目29個、總投資442.75億元。
在界首,吉祥三寶高科紡織有限公司和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團隊“結親”,于2017年成立院士工作站,從一家被服廠轉型為從事特種服裝生產和新材料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總經理助理榮小瑛說,轉型前公司生存岌岌可危,如今年產值超3億元。在界首,院士工作站已有8個。
記者在蚌埠高新區走訪了解到,該區圍繞太陽能玻璃、新型顯示等重點產業,與中科院、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健全與長三角高端科技人才、專家互訪資源共享交流機制,通過借力長三角“產業協作”,共同打造世界級硅基產業基地。
為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皖北各地還探索“試驗室—中試—新興產業”的一條龍服務,“短流程”轉化。上海交大王浩偉團隊納米陶瓷鋁合金項目2013年中試期間,淮北市政府給予了土地、資金、政策和人才等支持,形成了具有年產千噸級中試及生產基地,2017年又成立了政產學研合作的公司,加快了新材料產業化的步伐。
“科技嫁接”實現創新資源為我所用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已經成為皖北各地政府的自覺。“我們積極融入長三角科技共同體建設,與上海市松江區、徐匯區政府及上海科學院、江南大學等合作全面展開。潁東區與浙江大學共建的浙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潁東工作站等10余個合作共建項目加快推進。”阜陽市科技局調研員刁微波說。
2019年,界首(上海)離岸科創中心成立,為安徽首個。阜陽市政協副主席、界首市委書記徐會東說,融入長三角,要根據自身優勢精準定位、互相補充,科技嫁接就能實現長三角優質資源為我所用,這是最大的紅利。
受訪人士認為,皖北地區要把握國家戰略機遇,堅持走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和轉移新路,逐步培育更多的百億元產業集群,做大經濟規模,力爭在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新安徽”,當前亟須加快前沿“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圍繞新興產業前沿,產業界和科學界、“發展洼地”與創新資源富集地聯合協同,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
為此,韓玉軍建議,國家層面應科學規劃、加強布局,依據欠發達地區產業技術和資源稟賦,出臺專項扶持政策,通過“技術引流”增強發展的異質性,形成差異化發展新格局,避免盲目發展造成資源分散現象。
同時,鼓勵離岸科創中心等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精準支持新興產業領域自主創新企業。刁微波表示,在科技專項、產業發展專項等產業政策上,應鼓勵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術成果轉化平臺,扶持上游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企業,給予關鍵材料和裝備國產化的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通過聯合開發項目或設立“卡脖子”技術推廣應用風險基金等方式,提升下游企業使用國產化產品的積極性。
此外,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基層呼吁,上級應布局與新興產業發展相匹配的高等院校,培訓、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地方干部、技術和應用人才。阜陽市委常委、臨泉縣委書記鄧真曉建議,在皖北中心城市新設應用、研究相結合的高等院校,加強人力資源培訓力度,使地方干部具備把技術轉化為產業的判斷和決策能力,并成為研發、應用人才培育基地,輸出更多產業人才,促進皖北高質量發展。
![]() |
從5年前的巨虧,到2020年逆勢增長近八成,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點擊文章,與本報記者一起探尋其中原因……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