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深圳援疆10年來,以先行示范的擔當聚力脫貧攻堅,通過增強鄉村內生發展動力,激活鄉村發展活力,讓少數民族村民解放思想行動起來走上致富之路,通過發展產業讓鄉村經濟活起來,引來電商連結西北鄉村與東部沿海市場,讓受援地新疆喀什市和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的鄉村從窮鄉僻壤搖身一變成為“聚寶盆”,原生態的鄉村風光成為“搖錢樹”,不但實現了富民興疆,還讓鄉村文化振興成為文化潤疆的先行軍。
光華現代農業公司進行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吸納上百名農村婦女務工。記者 李曉玲 攝
“美麗鄉村”帶來“美麗經濟”
位于帕米爾高原上的塔縣班迪爾鄉坎爾洋村隱藏在高原深處,是電影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發祥地,更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深圳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以下簡稱“深圳援疆前指”)投入近千萬元,幫助昔日的深度貧困村坎爾洋村做大文旅產業,成功獲批國家4A級景區。
如今這個只有800多人的塔吉克村莊,農家餐飲、特色民宿、鄉村采摘等各種業態蓬勃發展,“看最美高原星空”更是成為當地旅行社的必推項目。坎爾洋村第一書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駐村干部熊七洲告訴記者,只有做足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文章,把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起來,才能為“美麗鄉村”帶來“美麗經濟”。
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以下簡稱“帕鄉”)是遠近聞名的稻米之鄉。去年以來,深圳援疆前指在帕鄉安排項目資金2500萬元,打造鄉村振興旅游示范點,不斷提升改造村容村貌,開辟喀什市鄉村旅游新路線。
在深圳援疆的大力支持下,帕鄉按照公園鄉、景區村、消費點的旅游發展思路,通過環境改造、景觀提升統籌整合全鄉資源優勢,形成了整體空間、建筑風貌、人文和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特色鄉村,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援疆帶來的豐碩成果,在優美環境中過上小康生活。
記者在帕鄉多個村走訪時,隨處可見農業生產與鄉土風情自然融合的景觀,幾乎村村都有特色有亮點,豐收后的農民在曬玉米和辣椒,開烤肉店、美發店,充分發揮各村資源優勢,打造旅游景點,形成了“紅色稻香”“稻香泉村”“稻香盛宴”等多個鄉村旅游品牌。帕鄉黨委書記王榮海說,深圳援疆把特區發展思想引入鄉里,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的美麗鄉村,帕鄉還入選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
百年喀什紀念館、馕文化產業園等的建成,更是大大提升了帕鄉的“氣質”,貧困鄉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鄉。
生態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帕鄉村民們祖祖輩輩種植水稻但收益并不高,在深圳援疆前指牽線搭橋下,帕鄉與優果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規劃了萬畝精品水稻生態園建設項目,把水稻種植與現代企業精細化管理運營相結合,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和生態觀光農業,提高土地的產出價值。
據了解,目前這一項目整體投入改造資金4000萬元,流轉土地3000多畝,涉及農戶3700多戶,其中貧困戶1085戶,釋放出富余勞動力4000余人,增加再就業300人,給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新鮮血液。如今,融觀賞、娛樂、餐飲、購物、度假等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成為當地的旅游熱線,猴有米牌大米也賣到廣深等地,實現了農戶和援疆企業雙贏。
記者在流轉的稻田里看到,援疆企業與受援鄉鎮合作,引導支持阿西木和吾斯曼兩名致富帶頭人成立了種養合作社,形成了邊溝養魚、排堿渠養鴨養鵝、稻田養蝦養螺和優質水稻種植等“六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打造出集觀光旅游、生態種養、健康休閑、娛樂采摘為一體的“稻鄉漁歌”生態農業綜合體。
當下,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二者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既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長效脫貧機制,又有利于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喀什地委副書記、深圳援疆前指總指揮楊春生告訴記者,深圳援疆全面開展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了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生態和組織等的全面振興,現在基層鄉村人居環境得到整治,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在保持鄉土風貌的前提下,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引入的現代企業和鄉村振興項目吸引大學生返鄉。23歲的迪里木拉提·吐爾洪從新疆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從網上應聘到深圳援疆的稻米企業,在土地運營部工作,曬得黑黑的他戴著一頂草帽在稻田里教農民放養龍蝦,月入4000元,“地里很好玩,我喜歡土地。我懂雙語,主要負責與當地農民溝通,平時也有同學朋友來找我釣魚和龍蝦。”
新興產業助推長效扶貧
喀什地區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囿于展銷渠道短缺,自然稟賦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只有建立消費扶貧長效機制,搭建起特色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平臺,才能促進受援地貧困戶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喀什市郊深圳援建的馕產業園,新疆老百姓的主食馕通過標準化生產和推介營銷,躋身為“網紅產品”,經電商平臺展銷,插上了產業和文化旅游的翅膀,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記者在馕產業園看到,火熱的打馕現場不遠就設有電子商務區,3個直播間以網紅帶貨方式線上展銷,將喀什干果、馕等農特產品配送到全國各地千家萬戶。
深圳援疆前指牽線引進的供銷億農有限責任公司是這里的主角。公司借助已經成熟的電商銷售平臺,建立了專業化研發團隊,根據市場需求研發符合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口味的系列馕產品,打響“喀食味道”品牌;建立了專業化營銷團隊,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講好馕故事,推動馕產品走出新疆,走向全國。
只有用新興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才能協同鄉村振興推進受援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深圳援疆前指積極參與當地消費扶貧中心(深圳)建設,并與京東、拼多多等公司對接建立線上銷售平臺,設立喀什扶貧產品專區;引導深圳百果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高校合作在喀什試種美國杏李等新特品種,引導援疆企業為喀什農副產品申請“圳品”認證。
深圳援疆前指還協助光華現代農業公司開拓俄羅斯、土耳其等市場,通過中歐班列出口喀什核桃產品,帶動了5000多種植戶脫貧增收。光華公司也把核桃等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的衛星工廠,設到喀什鄉村的田間地頭,吸納了上百名農村婦女務工。布阿提柯木·買買提告訴記者,她在核桃加工廠工作兩年了,每個月都有一兩千元收入,既能掙錢又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和家務,特別開心。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