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清晨,潮白新河畔的歡喜莊村靜謐安寧。
36歲的村民陳志明早早起床,到離家不遠的稻田開始忙活。跨過水溝跳上田埂,陳志明先蹲身拉起沉甸甸的一網,又伸手攬過綠油油的一把,咧嘴樂了:“螃蟹、稻苗長得都不錯,秋天準能賣上好價錢。”
津門寶坻境內河流縱橫、水網如織,陳志明所在的天津市寶坻區八門城鎮歡喜莊村,地處寶坻黃莊洼。黃莊洼位于寶坻區東南部,潮白新河以東,薊運河以西,是該區面積最大的一個洼淀,盛產水稻。
地還是祖輩留下的這塊地,過去,黃莊洼種植方式單一,“土里刨食”的日子并不富裕。如今立足一方稻田,以生態種養為引領、精深加工為提升、休閑觀光為支撐,黃莊洼趟出了一條致富新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圖景正徐徐鋪展。
游客在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里參觀用稻草制作的動物。新華社發(孫凡越 攝)
從“守傳統”到“求創新” 新模式見新效
“土地流轉費,年底分紅,再加上合作社工資,我一年就有六七萬元,家里添了兩輛車?!标愔久鬟呍诘咎锢锔苫睿吅陀浾吡钠饋恚荒槤M足。
然而,在陳志明的記憶里,過去的日子卻并沒有眼前這般歡喜。
“早期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規模小、產量低,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歡喜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學亮一語道破。
如何把“地里刨食”變成“土里掘金”?當地干部費盡腦筋集思廣益:必須走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的路子!
守著好田好水,不甘落后的村民帶頭成立合作社,嘗試稻蟹立體種養。一開始,大多數村民都對這種模式起疑,第一年響應者寥寥。
試驗田當年就實現“開門紅”,平均畝效益達2000多元。合作社召開分紅大會,幾乎全村村民都去圍觀,一沓一沓現金就在桌上擺著,當場分錢。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陳志明至今仍覺得眼熱,“眼看能掙錢,村民們開始紛紛加入?!?/p>
2013年開始,合作社流轉了村里全部土地,其中1700多畝地實現了稻蟹立體種養。
陳志明也將自家的十幾畝地全部流轉出去,他到合作社打工,與兩名村民一起管理一千多畝稻田,這份工作讓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更多依靠。
“鄉親們從靠天吃飯的農民,轉型成了‘股東’和拿工資的‘產業工人’。2019年人均分紅8000元和200斤大米,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8萬元。今年預計達到2.8萬元,比2016年增加近萬元,日子越過越美!”劉學亮掩飾不住興奮。
“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第一個“吃螃蟹”的歡喜莊村嘗到了規?;洜I、立體種養的甜頭后,種養模式也迅速在八門城鎮,甚至寶坻區其他區域鋪開。
“黃莊洼涉及寶坻區林亭口、黃莊、八門城3個鎮,農業生產均以水稻種植為主,水稻播種面積占耕地面積的80%以上,依托豐富的稻田資源,以及水系、渠道縱橫等優勢,這一地區大力推廣的稻蟹、稻蝦、稻鰍等綠色生態養殖模式今年已發展到8萬畝,其中示范基地2萬畝,每畝稻田的效益提升了500至700元,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碧旖蚴袑氎鎱^農業農村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于學生說。
從“謀銷路”到“創品牌” 新產業開新局
僅靠種養,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看天吃飯”并不容易。多元發展,勢在必行。
在離歡喜莊村不遠處的寶坻經濟技術開發區八門城鎮產業園里,米香四溢,機器正開足馬力生產,一批大型的稻米深加工企業正在崛起。
在天津黃莊洼米業有限公司,廠區內一派忙碌,稻米加工自動化流水線上,機器轟鳴。產品倉庫里不同包裝類型的稻米產品,整裝待發,準備銷往全國。
在天津鴻騰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低溫冷磨石磨米生產線不停運轉,企業依托當地立體種養的產業基礎,采用“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連鎖”的一體化模式,正努力打造水產加工冷鏈物流車間和中央廚房。
“依托寶坻的生態資源優勢,再加上各種政策的扶持,我們發展低溫冷磨石磨米生產線和水產品冷鏈加工生產線,種業、產供銷、文旅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目前年銷售額近億元?!兵欜v集團董事長高建忠說。
“推動大型合作社等融入‘小站稻’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產品效益,同時不斷補齊產業鏈條短板,現在,黃莊洼地區的稻米品牌越來越受歡迎,賣到了高鐵和飛機上,路子越走越寬?!庇趯W生信心滿滿。
既要做精產品,更要做強產業,“以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為中心,深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休閑觀光農業及鄉村旅游,推動以農業為基礎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寶坻區八門城鎮黨委書記李學明又琢磨出新的發展路子。如今,以歡喜莊為中心的八門城鎮田園綜合體已初具規模。
不僅如此,覆蓋黃莊洼片區的寶坻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正在規劃建設中?!皩氎鎱^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總面積63.86萬畝,計劃總投資31.86億元,將建設成為集‘科技+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預計到2023年總產值達到76.61億元?!庇趯W生說。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 新生態育新機
被疫情耽誤了幾個月的生意,隨著暑期旅游旺季的到來,王艷菊一顆焦慮的心終于放下。
王艷菊是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的村民,她經營的農家院是小辛碼頭村28個農家院里的一個。
稻田環繞,青磚灰瓦,朱紅大門,走進小辛碼頭村,仿佛走進了“北方水鄉”。
小辛碼頭村緊鄰潮白河,擁有稻田2700多畝。一千多年前,這里曾是遼國運糧碼頭,有著“千年古渡”之稱,也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又臟又窮的小辛碼頭,一度是當地落后的代名詞。“整治村莊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帶領村民富起來。”不甘落后的村干部開始想法子。
說干就干!動工清理池塘、修路、拆除違建、禁止牲畜散養……“千年古渡”逐漸“華麗轉身”,一躍成為寶坻知名的特色旅游村。
“2012年以來,村里形成了了凡文化、稻事文化、漕運文化、農耕文化四大文化旅游主題,建起了20多個農家院,每天可以提供400名游客住宿和2000人的就餐服務?!碧旖蚴袑氎鎱^黃莊鎮鎮長李寶戰說。
道路拓寬、廣場擴建、廁所改造、房屋翻新,水鄉濕地悄然成型,2018年以來,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再次拉升了小辛碼頭村的“顏值”,也為村里的旅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小辛碼頭村的農家院已經擴展到28家,吸納了一批村民在農家院打工,還催生了農事體驗、釣蟹等新的旅游項目。
不只小辛碼頭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天津市寶坻區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工程迅速展開,黃莊洼不少鄉村的面貌都煥然一新。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生態美了,人氣旺了,產業也興了。
依托稻田、水系以及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田園文化等特色資源,黃莊洼涌現出了小辛碼頭等一批具有較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特色旅游村,這些特色旅游村也帶動了周邊村莊旅游業跑出了“加速度”,黃莊洼稻鄉旅游集聚區也應運而生,吸引了眾多游客觀光“打卡”。
今年以來,湖北圍繞“穩鏈補鏈強鏈”,借力“云端”,著力科技賦能,努力降低疫情汛情影響,全省“三農”形勢總體向好,交出了特殊之年的“豐收答卷”。
憑借硬科技與國企改革、傳統業務、企業轉型、產業鏈的融合,陜西國企的國際競爭力有力提升,為全國國企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借鑒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