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在經歷了延期后即將再度回到世界輿論的中心,討論主要集中在幾個話題上:英國與歐盟究竟能否達成“脫歐”協議,從而實現“有序脫歐”?“無協議脫歐”真的將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嗎?英國一旦“硬脫歐”退出歐盟關稅同盟,真的能靠與歐盟外的其他經濟體建立起新經貿關系來彌補英歐貿易的損失嗎?
這些懸而未決、眾說紛紜的問題讓不確定性始終籠罩在英倫三島上空,鬧得投資者和企業界人士心慌慌。
在選擇“留歐”的全球金融中心倫敦,人們對“后脫歐時代”英國經濟的前景也是霧里看花。倫敦街頭的垃圾箱、電線桿上常常被貼上醒目的黃色宣傳單,訴求包括“取消脫歐,將決定權交回人民手中”“將被‘脫歐’消耗的資源用于英國經濟”等。
支持“軟脫歐”的人認為,“后脫歐時代”英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國與歐盟能否達成一份“脫歐”協議。英國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最近就批評說,那些呼吁英國“硬脫歐”的人簡直就是在故意損害英國經濟。他警告,新首相如果放棄與歐盟繼續就達成一份“脫歐”協議談判,而選擇“無協議脫歐”,這將對英國經濟利益和英國人的價值觀造成傷害。
但“脫歐”僵局也讓一些原本冀望與歐盟達成經貿安排、確保英國“有序脫歐”的英國人心灰意冷,干脆轉而呼吁,與其要一份實質上讓英國無法真正“脫歐”的經貿安排,不如通過“無協議脫歐”讓英國干脆徹底地退出歐盟,真正拿回自己的邊界與權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底的一份報告估算,一旦英國“無協議脫歐”,與歐盟退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進行貿易,英國的產出在長期內將下降5%至8%,這意味著每個英國人將損失約1700至2700英鎊,這一損失主要緣于貿易壁壘增加、外國直接投資流量潛在下降以及凈移民數量減少。
“硬脫歐派”在呼吁英國“無協議脫歐”時給出的理由主要是:英國在脫離歐盟關稅同盟后,可以自由與非歐盟區國家商簽貿易協議,獲得在歐盟內時得不到的關稅壁壘削減,這將讓英國經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但這樣的情況真的會出現嗎?
以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為首的一幫經濟學家,就對英國與非歐盟區國家的貿易前景并不看好。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在這個“被互聯網和快速交通抹平了的”世界,距離對貿易而言仍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
沃爾夫研究了距離與貿易額的關系,得出一個結論:平均算來,距離每增加10%,雙邊貿易額就會下降9%。這也是為什么經濟體量只占美國14%的英國,在與歐盟的貿易中經濟數字卻十分搶眼——歐盟對英國的出口額約為歐盟對美國出口額的80%。
這就給那些“硬脫歐派”一個挑戰:“后脫歐時代”英國的對外貿易真能如他們預想的那樣,從歐盟外那些更遙遠的國家受益嗎?
?
“不設水泥墩不行,大貨車過來一碾,我們的機耕路就毀了。”嘉善縣交通部門的工作人員說,設置水泥墩實為保護嘉善段較低等級道路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