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充裕出現的原因
數字革命以三種方式改變著人類的工作。第一,自動化的發展。新技術取代了某些工作,如辦公室文員和電焊工,未來還將取代更多的工作,如司機和法律助理。如今的機器變得越來越靈活,軟件變得越來越智能,這些變化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力工作逐漸被價格低廉的自動化設備取而代之。
第二,數字革命也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化。如果沒有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持,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根本不可能在短短20年內建立起遍及全球的巨大供應鏈。即使沒有蘋果等公司遍布全球的生產設施,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也會和世界經濟銜接得更緊密,只不過它們的增長會有所放緩罷了。
盡管如此,全球就業市場在過去20多年中仍提供了超過10億個工作崗位,其中大部分增長出現在新興經濟體。11總體而言,這些國家的工作者不如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作者技術熟練,他們對全球化經濟的參與主要集中在中等水平的制造業或后勤部門,他們不是專業白領工作者。當然,這種需求不會持續很久。發展中國家擁有數百萬計的工程師、醫生、財務人員和其他專業工作者,他們和歐美國家的同行一樣,可以很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
第三,技術顯著提高了某些專業工作者的生產率,使其以極快的速度和極高的效率提供以前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服務。例如,技術可以幫助一小群資金管理者運作龐大的基金,可以讓水平高超的教師開發可供數百萬名學生反復學習的課程,從而取代成百上千的現場授課人員。新技術的應用可以讓醫生、護士照顧更多的患者,讓律師審閱更多的法庭文件,讓研究人員更快、更好地分析更多的數據,測試更多的假設條件。
上述三種趨勢,即自動化、全球化和高級工作者生產率的提高,共同帶來了人類的巨大財富—勞動力充裕。遺憾的是,在如何處理勞動力大量富余的問題上,全球經濟表現得憂大于喜。工作,作為除家庭之外人類社會組織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已經無法有效發揮其各種作用,如建立個人生活秩序,分配收入,強化社會聯系,保證個人成就感等。
管理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困難之處
說人類勞動力過量,這種觀點似乎在挑戰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勞動力的管理不應該是這樣的。
如果有人認為工作者的數量極大超出社會可提供的崗位,就會落入“勞動總量固定”的謬論。這種觀點認為社會上總共就那么多工作,因此總量是固定的。受此影響,政府會修改勞動政策,降低工作者退休年齡,以便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么我們真的要為機器的出現捏一把汗了。
不過在經濟學家看來,經濟運行的方式并不是這樣的。他們時常提到“薩伊法則”,即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認為“供給可以自主創造需求”。12也就是說,如果老員工干得更久,他們掙的錢就更多,消費時就會創造對其他產品服務的需求,進而推動這些產品服務的崗位就業。就勞動力節約技術的進步而言,經濟學家認為機器每取代一個人工崗位,便會以其他形式帶來成本節約,如幫助工廠老板省錢,或者以較低產品價格讓消費者受益。這種變化會讓受益者把節省下來的錢花到其他地方,從而推動相關領域的人員就業。
這一神奇的再分配過程之所以會出現,應歸功于靈活的價格和工資設計。正在求職的失業者就像銷售產品的商人,產品賣不出去意味著價格過高,這時他有兩種選擇:要么改善產品質量,要么降低產品價格。
我們來看看19世紀的自營紡織工會怎么做。在大規模機器生產出現之前,一個中等技術水平的紡織工可以通過自營維持體面的生活,我們不妨假設他可以掙得3美元的周薪。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紡織廠出現了,以1.5美元的周薪大量招募無須技術的車間工人。這位紡織工努力銷售了很久還是沒人買他的產品,最終只好作罷。大規模生產的機織布實在太便宜了,他根本競爭不過。最后,他跑到紡織廠,希望以3美元的周薪為工廠工作。他的毛遂自薦顯然讓經理笑掉大牙,誰肯花3美元的周薪請人做1.5美元周薪的工作呢?被工廠拒絕之后,這位紡織工失望地回到家里,從此又多了一個技術進步的失業受害者。
這位失業受害者在家沉淪了一陣子,做些19世紀打發時間的無聊活動,暗自詛咒那家工廠會被天上掉下來的流星砸個稀巴爛。身上的錢花光之后,他又跑到其他幾家工廠碰運氣,希望有人愿意付3美元的周薪雇用他。作為一個失業者,他必須對找工作有強烈意愿。只要擁有強烈意愿,最終就一定能發現新的機會。在四處求職的過程中,這位紡織工發現有幾家工廠在招工程師,周薪5美元,負責維護機器設備。這樣一來他有兩個選擇,要么花時間學習相關技能,然后得到5美元周薪的新工作,要么被迫接受1.5美元周薪的車間工作,和毫無技術的操作工混跡在一起。
經濟學家并不認同勞動總量固定的觀點,即每個國家只有固定數量的工作崗位。不過他們的確認為,新技術取代舊崗位會給工作者造成巨大的沖擊。就像這個例子中說明的一樣,這位紡織工有兩種選擇:要么忍受低工資的生活,要么想辦法學習更有價值的工作技能。
顯然,這些轉變是否易于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同時需要做出轉變的人數有多少。換句話說,對幾百人再培訓要比對幾百萬人再培訓輕松得多。招聘活動需要投入時間,當一份工作的求職人數出現猛增時,雇主就有權變得挑剔。最終,企業會想辦法聰明地利用數量巨大的失業勞動人口,因為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是一項寶貴的生產資源。只不過,這一過程可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就這樣,人類利用技術方案取代曾經需要人力完成的工作的能力開始不斷增強,未來仍將繼續不斷增強。
如前所述,全球勞動力人口在過去20多年中增長了10億,未來20多年將會繼續增長10億。與此同時,新技術將會實現更大程度的自動化,把工廠、倉庫、商店等需要大量就業的傳統工作領域的簡單任務取而代之。此外,技術進步還會改變教育和醫療等行業的工作狀況,用數量更少的教師或醫生完成以前需要大量人手才能完成的工作。
對于這些新趨勢,未來的經濟和社會都將做出適應和調整。這種調整意味著很多工作者的工資徘徊不前、收入不公加劇,以及工作、生活之間的界限消失。毫無疑問,工作者絕不會對此無動于衷,博弈的雙方必須要付出代價。國家和政府必須想辦法創造更多工作崗位或替代選擇,否則工作者將會利用政治力量加以干涉,阻止這種轉型對自身造成的沖擊。
![]() |
共享醫療模式能夠降低社會資本辦醫的投入和運營成本,但仍存在醫保體系尚未打通等難題,真正檢驗這項改革是否成功,還要看百姓是否認可以及質量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今年國慶前,國家旅游局印發《關于規范旅行社經營行為維護游客合法權益的通知》,其中專門對出境旅行社收取出境游保證金行為予以規范,明確出境社收取出境游保證金,必須采取銀行參與的資金托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