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卉市場,一位身著紅色羊毛衫的老婦人,徜徉在人潮花海中,并不起眼。然而,鄭繼蘭這個名字卻在云南乃至全國花卉業界廣為人知,人們親切地稱她為鮮花“老干媽”。
商潮海花中搏擊,花花世界里闖蕩……許多人和事,時過境遷,歸于平淡。唯有一件事,鄭繼蘭一講就來精神。“當初日本同行封鎖技術,如今他們反過來向我們拜師學藝,”年近花甲的鄭繼蘭說著,朗然一笑,臉上密布的皺紋舒展開來。
2005年,鄭繼蘭在一位日本客商那里,看到一款奇異的新產品。這種花色澤鮮艷,可保存3到5年,價格是普通鮮花的10倍。據介紹,這是“保鮮花”,是高科技產品。鄭繼蘭想探究技術時,對方卻守口如瓶。接下來的幾年,鄭繼蘭累計投入了上百萬,奇跡般掌握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保鮮花”技術。
如今,公司的技術已漸趨成熟,近年來還研發出了具有防水功能的保鮮花,產品行銷日本、俄羅斯、沙特等多國,以至于日本客商找上門學藝。
鮮花“老干媽”也有煩心事。她說,國內育種技術跟荷蘭、日本等花卉強國比起來還差一大截。她以荷蘭花卉品種“北極星”舉例說,當初購買專利就花了9萬元,如今每賣出一株花還要分給國外育苗商8塊錢。
鄭繼蘭的思慮得到行業人士證實。云南省花卉產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陸繼亮告訴記者,國內花卉業規模大,但小、散、弱,創新力不足,單位面積效益低,育種技術落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發展。
以玫瑰為例,國內每平方米普遍產量為80支,而國外現代農業設施環境下為300支左右。此外,育種短板也很突出,國內市場上的鮮花種苗,98%都從日本、荷蘭等國引進,對外依賴度畸高不下。
在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長李紳崇看來,要實現國內花卉業提質增效,必須實現專業化、標準化、精準化。他認為,目前國內花卉育種領域存在政策扶持針對性不突出、缺乏總體規劃、科研機構考核指標與市場需求脫節以及人才儲備不足等諸多短板。
此外,有行業人士介紹,由于擔憂被侵權,國外育苗商往往不愿把最新的品種引入中國市場,而更習慣于把過時品種和技術賣給國內花卉種植業者。可以說,知識產權保護短板已成為阻滯中外花卉業深度合作的重要障礙。
既享發展之利,又遇發展瓶頸。鄭繼蘭的喜與憂,投射出中國花卉業奮力實現由大到強的國際化征程。
作為成功個案,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鄭繼蘭無疑超越了自我,為萬千創業者樹立了榜樣;然而,在中國花卉業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的過程中,鄭繼蘭的生意經卻不具備太多參考價值。
鄭繼蘭式的單兵突進,可能在某些細分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但要全面縮小國內花卉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則需要專業科研團隊、靈活的創新激勵機制、強大的行會組織、優惠的創業孵化機制、先進的冷鏈倉儲設施、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唯有這樣才能發揮“筑巢引鳳”效能,促進中國花卉業向國際分工鏈條中高端邁進,最終把市場規模優勢轉化為研發實力和產業發展后勁,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
在創業干事的征程上,鄭繼蘭不孤獨。鮮花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上千億元的產業。據中國花卉協會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花卉種植面積130.55萬公頃,銷售額1302.57億元,出口額6.20億美元。僅云南一地,2016年鮮花種植規模就達到了112萬余畝,涉及2000家企業,上百萬從業者,產值400億元。
正如李紳崇所言:“我們守著這么大的市場,沒有理由不奮起直追,前期跟著別人跑,今后要并肩跑,將來還要領跑。”要實現領跑,中國花卉業的前路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