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按照一年前《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并進一步推進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基準門站價格的基礎上對今冬明春各區域銷售公司的基準天然氣銷售價格進行上調后,還于日前首次透露了組建北方、東部、西部、西南、南方5大區域天然氣銷售分公司的具體構成。
根據供需調整氣價,這是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帶來的進步。而隨之產生的成本下壓、儲氣設施建設亟待提高、價格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值得關注。
供需和競爭決定漲幅
根據國家發改委一年前公布的價格政策,國內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在今年11月20日后可以由供需雙方協商后自行確定,在基準門站價格的基準上上浮不超過20%,下浮不設限。
中石油華北天然氣銷售分公司也已發布通知,在2016年11月20日至2017年3月15日期間,將非居民用天然氣(不含化肥用氣)按客戶現行基準門站價格上浮15%執行;超出夏季實際日均用氣量1.5倍以上的LNG氣量已按照上述價格執行。
中石油此次調價后,已發布調價文件的各區域銷售分公司,其基準門站價格的漲幅均在10%以上,均未用足20%的上浮上限。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石油內部的價格調整,是從統一調價變成了區域定價。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在《關于做好2016年天然氣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中預測,受管輸能力、用氣結構等因素影響,華北、西北等地今冬明春高峰時段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供需矛盾差異、市場資源份額大小和價格承受能力強弱是此次價格在基量上漲10%、增量上漲10%-20%的區間內自主決定的幾個要素”,卓創資訊天然氣產業總監劉廣彬告訴記者,“比如在華北地區上漲15%是因為在用氣高峰期還疊加了‘煤改氣’因素,尤其河北地區增需最大。此外,在極端天氣、煤改氣以及氣價下調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根據中石油的銷售數據,近年來北京市冬季最高月用氣量更是達到夏季最低月用氣量的6倍至8倍,用氣量創新高,綜合來看華北地區由于供需矛盾突出,價格調整成為必要手段。在山東地區,除了該地區氣源充足、供需矛盾不如華北地區突出外,中石化和中海油LNG氣源一起在市場中形成競爭關系,因此漲幅和供需壓力持平的東北地區一樣為10%。”
從國家價格主管部門設定非居民門站價格上浮20%的上限,到實際上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讓價格在10%-20%之間波動。“這是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帶來的進步。”劉廣彬說。
成本加壓,下游盼話語權
非居民用氣價一旦上調,相關用氣企業的用能成本勢必會大幅增加。根據隆眾資訊數據顯示,以內蒙古LNG工廠為例,門站價格上浮后,LNG工廠生產成本一噸至少增加290元,LNG工廠對成本上漲的承受能力弱,價格必然會傳導至中間商或者終端用戶處。
劉廣彬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山東某大型玻璃廠為例,用氣成本2.4元/立方米,每日用氣11萬立方米左右,氣價提升10%以后,每天在燃料方面的支出提高26400元,一年就是近1000萬。
業內人士表示,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門站基準價格制定下來以后若是只漲不跌的局面,確實容易被詬病,下游用戶爭取話語權仍難,沒有價格競爭未來也難談真正的市場化。
“當然,非居民用氣價過了供需緊張期后應該還會降下來,但是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生產高精尖玻璃制品的工廠在面對以燒煤為主的低成本燃料使用競爭對手時,難免會因成本壓力減少生產,從而減少天然氣使用量。目前天然氣定價下游用戶參與度仍然較少,并不完全是供需雙方的市場化。而隨著第三方介入更多,上游市場的多元化、競爭化發展,天然氣市場才能真正完成市場化改革。”劉廣彬補充說道。
據了解,與國外不同,我國天然氣民用價格低于工業用氣價格。而在冬天,居民用氣快速增長,峰谷差陡增,一定程度來說供需結構并不合理。隨著我國對天然氣利用的重視,未來天然氣峰谷矛盾可能會更加尖銳,只有加速天然氣儲氣庫建設、不斷完善天然氣價格機制,才有可能避免更多的冬季“氣荒”現象的增多,真正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