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回報低迷的時代
如果說此前,投資是某些人的愛好,那么今天則應該是人們的必然之選,是人們捍衛財富的一種必備武器。
出于趨利避害的心理,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求更安全的投資渠道,想要以最低的風險,收獲更多更高的回報,這是一種很普通的心理。綜觀投資品市場,最常被我們所知,也是人們最常投資的產品,無非股票、房產、基金、債券等幾大品種。
只是大部分時間里,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背離初衷的事情經常出現:投資股票,可能會遭遇熊市;投資房產,可能會遇到次貸危機,或恰逢樓市調整……
眾多投資品好像集體商量之后達成共識,紛紛擺出一副不給力的勢頭,我們不得不發出一聲嘆息:這是一個投資回報低迷的時代!
首先,通貨膨脹是欺詐股票投資者的“兇手”。
自從2007年末中國股市由牛轉熊后,一直到現在,股民們朝思暮想的股市“牛頭”再也沒有抬起來。
更讓人感到郁悶的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通貨膨脹情況下,股市的表現常常不濟。股神巴菲特就明確表示過:“股票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像債券一樣表現不佳,這已經不是個秘密。”
事實上,今天股票市場的走勢也恰恰印證了巴菲特的話。2010年,中國A股市場交出了一份慘淡的答卷。2010年初,滬指以3277點開盤,截至年末以2808點結束,全年下跌14.31%。據wind數據,在2010年全球股市漲幅榜上,A股名列倒數第三,僅僅比身陷歐洲債務危機的西班牙和希臘強一點點。
時至今日,上證指數仍舊在3000點之下徘徊。短期內,想要再重復“往日之勇”,短期內基本不可能。詳情見下圖①:
2010年12月-2011年4月上證指數走勢圖
當物價上漲過快或幅度過大,就容易產生通貨膨脹。面對通貨膨脹時,政府可能會采取減少貨幣供給量或提高利率的緊縮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節,以抑制價格波動產生的負面影響,不過,這會給股票市場帶來負面效應。
眾所周知,股票價格與貨幣供給量息息相關,當貨幣供給量增加,資本市場資金充足,股票市場購買力旺盛,股票價格指數自然上升;反之,當貨幣供給量減少,股票價格自然會下跌。同時,如果銀行利率提高,存款收益率增加,人們可能會將更多的資金用于比較安全的儲蓄,股票市場資金供給量減少,股票價格也會下降;而且,銀行利率提高,還會加重企業的利息負擔,影響企業的盈利水平,進而減少企業的股票分紅派息,根據一般規律,此時股票價格也會下降。
更何況,當一個社會發生通貨膨脹時,各種物價都會上漲,其中當然也包括各種原材料。生產經營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價格上漲,預示著企業成本提高、盈利減少。企業盈利減少,體現在宏觀層面,就是國民收入或工業產值的下降,最終也會導致股票市場的震蕩。
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可想而知,2011年,抑制通脹已經成為或者將要成為政策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及連續加息,都應該是意料中的事情。持續的貨幣緊縮政策,極有可能致使股指震蕩下挫。
其次,房產調控引發房產投資不給力。
在當今的中國,幾乎沒有什么比房子更能牽動人們的神經,也沒有什么比房子更讓人體會到不能承受之重。隨著住房商品化的演進,房價步步高升,也讓其具備了投資品的特性。
2010年末,媒體對部分省市調查后發現,10年內,房價漲幅超過10倍。以某中部城市為例,2004年時房價還不到2
000元/平方米,2010年卻上升到1萬多元/平方米。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房價這種令人震驚的增長速度,表明房子作為一種投資品,其表現是“稱職”的和可信賴的。
針對中國房價越來越濃重的泡沫味道,中國政府在2010年打出了一系列房產調控組合拳:2010年4月15日,國務院出臺政策,將二套房貸款首付比例提升至總房價的50%;4月17日,頒布“史上最嚴”的“新國十條”,對第三套房暫停發放貸款;9月29日,比“史上最嚴調控政策”更嚴的“新五條”,又將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提升至30%、對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購房貸款;2011年1月26日,“比史上更嚴調控政策”更嚴的“新國八條”,將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至60%,并全面推行限購令;2011年春節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房產稅也初露真容……招招有力,直指房產投資的命門。
在此風潮影響下,購房者紛紛采取觀望態勢,持幣待購。雙方面的圍追堵截,使得房價懸在半空之中,而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呈現下滑的趨勢。一旦下滑動作展開,房產投資的風險無疑將不斷加大。
此時,投資房產好像也不是一件十分靠譜的事情。
2008年,北京北苑家園新房均價在1.2萬元/平方米左右,兩年后的2010年,價格上漲到2.2萬元/平方米,新房價格更高,攀升至2.4萬元/平方米。
如果2010年初,你在該區域投資一套100平方米的二手房需要支付220萬元,那么2010年4月,這套房子的整體價值已上漲10萬元,意味著你的總收益率為4.5%。當時,中國CPI指數還不到3%,投資這套房子,還算是一次成功的投資。
不過,2010年4月17日,號稱“史上最嚴”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給熱力四射的房地產市場澆了一盆冷水。2010年5月,這套房子的售價就回落到220萬元。投資5個月,收益率為0。
2011年,各方面跡象都顯示,房地產調控可能會持續進行,并會成為全年度的主色調。在如此高壓之下,房價可能不會出現大幅下滑,卻注定不會高速上漲。
再次,基金、債券“神馬的”“都像是浮云”。
購買基金,說到底其實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股票、債券投資……只不過不用自己每天盯著大盤看。就其收益來看,肯定與股市、債券等走勢有著撇不清的關系。
隨著中國股市遠離2007年的牛市,最近幾年,股票型基金的收益遠遠沒有2007年般輝煌。2010年一整年,各基金基本白忙活。2009年末,基金資產總規模為2.65萬億元,扣除新發基金后,2010年底僅剩2.47萬億元。②
此外,據天相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第4季度,基金總份額由21 012.87億份,縮水至20
350.75億份,凈贖回高達662.12億份。
基金的表現乏善可陳,債券也好不到哪里去。2010年第4季度,貨幣政策領域刮起“收緊風”,債券市場也踏上了熊市之旅。從2010年第4季度公布的數據來看,債券基金開始大幅降低債券資產的配置,從2010年第3季度平均占凈值的93.14%下降到71.88%,債券倉位下探到3年來最低持債水平。
發生通貨膨脹時,債券本身的價值會降低,這也是部分人不喜歡在通貨膨脹時期投資債券的原因之一。理由很簡單,債券代表債權人的利益,通貨膨脹則是對債權人的一種剝削。
乙向甲借100萬元,借款利率是7%。當時尚未發生通貨膨脹,物價水平基本平穩,小麥為1.2元/千克。乙用借來的100萬元購買了833噸小麥。沒有料到的是,錢借出去之后就發生了通貨膨脹,一年后,乙按照利息,還給甲107萬元。此時,物價卻上漲了15%,小麥的價格也上漲到1.38元/千克,107萬元只能買到755噸小麥。
僅從賬面來看,作為債權人的甲賺取了7萬元利息,原來的100萬元變成了107萬元,但鑒于物價的上漲,107萬元的購買力遠遠低于原來的100萬元。就此而言,只要貨幣數量上漲的幅度小于物價上漲的幅度,即使貨幣數量增加,仍舊發生了貶值。
購買債券,即意味著你的身份是債權人,發生通貨膨脹時,債券本身價值降低,其交易價格必然下降。
一邊是通貨膨脹、財富貶值催促著人們不得不投資,一邊是眾多投資產品灰頭土臉的表現,讓人提不起興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悖論。眾多持錢觀望的人紛紛表示:我們不是不愿意投資,而是找不到合適的投資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