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行政體制改革再次高調“出發”。
近日獲國務院批準的《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中,“行政權三分”改革──將政府職能部門分為決策部門、執行部門、監督部門三大板塊,各自運行──成為輿論最為關注的“亮點”,媒體紛紛解讀、建言。
行政權“三位一體”日顯弊端
“行政權三分”何以贏得贊賞?
行政權作為主導公共生活最重要的權力,其配置格局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貴州都市報》說,當前,行政權力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行政效率低下,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行政層級過多。大量的公共事務在行政層級的流動中逐漸疲軟;二是,多頭行政。一件事有多個部門管理,嚴重影響行政效率。《新京報》進一步指出,決策、執行、監督“三位一體”,很容易令公共利益部門化。
不僅如此,現行行政體制也致使政府職能與民眾需求脫節。《華商報》說,當前社會矛盾往往集中于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
這些領域的公共需求不斷高漲,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卻常常短缺、低效。
深圳的這一改革方案,不僅縱向上減少行政層級,橫向上也可望實現權力的明晰和互動,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奠定體制基礎。
調整權力格局,困難不可小視
每一次行政體制改革,表面上是機構和人員的增減,實質上是權力格局的重新調整。因而,深圳改革方案在實施中面臨的困難也不可低估。
《瀟湘晨報》說,改革勢必沖擊某些利益和權力,故阻力可想而知。如何調整分立后各部門的利益關系,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是必須探索與解決的難題。
《錢江晚報》設問:如果決策、執行、監督這三類部門平級運行,如果三者就某一個問題互相扯皮,誰來負責協調?會不會導致決策得不到執行、監督也乏力的困境?
此外,深圳“行政權三分”改革仍然只是行政權力的內部制衡,是權力制約權力的制度設計。如何打破政府自身監督自身的行政方式,為民眾的監督創造路徑、提供制度化保障,終究無可回避。
人事安排的阻力也不能忽視
地方機構改革,往往為原有人員的崗位確定、職務安排絞盡腦汁,往往會遭遇強大的人事安排阻力和難題。有的地方到最后,或因人事安排難度太大而打起退堂鼓,或照顧來照顧去使改革面目全非。
《新京報》指出,按照深圳改革的制度設計,至少有1/5的正局級部門將被撤銷或合并,這為人事安排帶來了巨大挑戰。
因此,能否用科學思維和政治智慧破解人事難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深圳此次改革的成敗。
對此,《長江商報》引用改革設計者之一、汕頭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的話說,本次改革,機構撤并、人事精簡仍不可避免。無法一步到位,就先采取微調,“這樣改革的阻力最小,也可以漸進達到目標”。不過《華商晨報》說,這也容易使得改革改得不徹底。
“行政權三分”,人們關注深圳能否邁過人事這個門檻。
不能因為進入“深水區”而停止改革
事實上,早在2003年,深圳就試圖進行“行政權三分”改革,結果卻不了了之。行政體制改革觸動的是各個政府機構實實在在的利益,阻力、壓力,可以想見。
《大眾日報》說,所謂“改革進入深水區”,是因為各種利益和風險權衡非常復雜,順利達成改革共識的難度遠遠大于以前。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就此停住改革的步伐。
《長江商報》說,深圳于6年之后“重啟”改革,這次不僅改革的技巧與策略比6年前成熟,而且在時機上也比6年前更成熟──中央大部制改革在觀念和現實層面上為深圳減小了阻力。
熱議,是因為期待──人們期待深圳成為行政體制改革領域的“小崗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