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 -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
昨日(10月19日),新華社被授權播發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分析人士指出,政府下定決心推動土地流轉后,既要尊重農民的土地利益,又要保證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土地成本不宜太高。對于流轉后土地經營模式,未來可能會出現擺脫小農經濟,走大規模集約化經營的狀況。
關鍵詞:土地流轉 允許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
《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 《決定》指出,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耕地實行先補后占,不得跨省區市進行占補平衡。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決定》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嚴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 重慶落地:重慶被批準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在土地改革領域率先進行大膽的探索,目前已創造了土地流轉兩種模式,即九龍坡模式、長壽模式。 九龍坡模式之一是住房換宅基地。政府拿出原農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興建新型農村社區,其他80%左右的農村宅基地指標置換為城市建設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讓金等收益來補貼農民購房。第二種方式是土地承包權出租。按稻谷畝平均產量折算約1000元/畝的金額,收取租金,流轉以自愿為原則。其目的是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他們可在附近的農業園區或城鎮企業打工,以其身后的企業為依托解決社保問題,并享有固定土地收益,實現持續增收。 長壽模式則是股權+工資+紅利。長壽模式從2006年開始,長壽區石堰鎮麒麟村5個村民小組共508家農戶,在資金共籌、財產共有、決策共定、風險共擔、盈利共分、充分自愿的前提下組織起來一個股份制合作經濟實體——重慶宗勝果品有限公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評估價253.42萬元,作為公司注冊資本的一部分。農民的土地收益為股權+工資+紅利。
關鍵詞:農村金融 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可融資
《決定》中提到,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 《決定》指出,要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支持。 《決定》還指出,要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加強監管,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
關鍵詞:征地補償 農地入市 補償同地同價
《決定》指出,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所節約的土地,首先要復墾為耕地,調劑為建設用地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納入年度建設用地計劃,并優先滿足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征地制度,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完善征地補償機制。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經批準占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關鍵詞:農業合作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決定》中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決定》還指出,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擴大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關鍵詞:農村建設 農村基礎建設投入加大
《決定》提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此外,《決定》還提出,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以及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
|
農地改革與擴大內需作為農民的命根子,廣大農民對土地的“溺愛”之情顯然非同一般。對于國家而言,隨著城鄉差距的越來越大,政府顯然必須加速農村改革,提高農民收入。某地方政府官員如是表示,當前宅基地和土地都沒有質押權,如果真正有了質押權,可以用這些地做抵押取得貸款,農業的經營業就會搞活,農民就會有錢,就會擴大內需。 土地流轉制度顯然來得恰到時候,該官員對多種形式土地流轉政策十分支持,并進而指出,“這也能有效解決大規模圈地的情況,阻止地方隨心所欲地圈地”。對于流轉后土地經營模式,上述官員介紹,一旦土地可以流轉,未來可能會出現擺脫小農經濟,走大規模集約化經營的狀況。 “土地流轉不是萬能的。”該官員指出,“同時要建立養老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障、教育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等,這些都建立起來,土地流轉就不會有后遺癥。”“應把使用權轉讓同社會保障制度聯系起來,就是說未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地區和沒有解決生活保障的家庭使用權轉讓應受到限制。”該官員表示。顯然,國家要加快促進土地流轉后配套措施的建立,防止副作用擴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