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在整個抗震救災的管理體系中,信息是否通暢真實一直是反映救援效果的一個關鍵指標。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公開透明的信息成了抗震救災的“信號燈”,也成為踐行剛剛開始實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絕佳范本。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政府作為信息的擁有者,習慣于把大量并不涉密的信息列為所謂“機密”而秘而不宣。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于三十二年前發生的唐山大地震,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背景,地震當局不敢向政府如實匯報災難預測信息,甚至對唐山民眾隱瞞已經預測得知的地震災難信息。而地震導致的死亡人數直至三年后才對外正式公布。由于誰也不敢承擔所謂“散布謠言”的罪名,致使各級官員對災區民眾震前沒有采取任何有效防范和減輕災害措施,再加上“盲目排外”的思想導致拒絕國際救災行動,從而加劇了那場死亡超過24萬人的人間大悲劇。 由此可見,信息不公開甚至扭曲不但會加劇受災群眾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也會傷害政府的形象。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在同級地震中,發達國家的傷亡人數往往要大大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信息透明和順暢卻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正是在這種血的教訓面前,我們終于意識到了信息公開的重要意義。2005年,國家保密局首次亮相新聞發布會,宣布民政部不再將因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及相關損失情況作為國家秘密。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標志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法治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于是,我們看到,在汶川地震發生后不到10分鐘,國家有關部門就迅速通過新華社向社會發布了消息,并及時發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使公眾很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避免了恐慌發生。各地也在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出了權威信息。在地震面前,中國民眾表現出了空前的理性,顯然,這種平靜和理性與政府通暢的信息傳播以及及時的信息公開有極大關系。 信息公開不但有效地制止了各種謠言的傳播,也重新樹立了中國政府在全世界的威信和形象。中國政府的坦誠甚至讓一貫抱有偏見的西方媒體也轉變觀點。也許大家不會忘記,僅僅在地震發生前幾天,西方媒體還在熱衷于炒作所謂的“西藏人權”、“隱瞞手足口病疫情”等歪曲報道。但面對中國政府在抗震救災中的透明信息和及時果斷,西方媒體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對政府的救災效率和靈活反應稱贊有加。這種態度的變化和中國政府及時公開的信息披露不無關系。 更為重要的是,及時的信息公開大大提高了抗震救災的效率,成為挽救成千上萬人生命安全的“指示燈”。從公開順暢的信息披露中,指揮者可以準確有效地進行抗震救災的決策,救援部隊可以及時地趕到救災現場實施救助;社會各界能夠迅速了解災區急需的物資和其他迫切需要,從而快捷地調運各種急需品運往災區;信息公開更激發了廣大群眾強烈的愛國心和同情心,繼而匯成了一股股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的洪流。 在經濟學中,信息不公開或信息不對稱會增加市場交易的成本。從這個角度來講,信息也是一種生產力。信息公開對提高政府效率、降低市場運行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次抗震救災過程中,時間就是生命。救援部隊晚到一秒鐘,也許就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結束。因此,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在這種特殊的時期又被賦予了更為重要而又神圣的使命。 當然,保證政府信息公開,還需要建立一種長效機制。雖然有法律的約束,政府自身的意識和制度建設也必不可少。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已經開了一個好頭,相信也一定能夠繼續保持下去。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件涉及普通民眾人命關天的大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