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銀行在一些地區提高ATM跨行取款的手續費,從2元漲到4元,兩塊錢的事兒引發輿論熱議。對此銀行業協會人士稱,此番漲價合法合規(據新華社)。一件在行業協會看來合法合規的事情,遭到口誅筆伐,背后體現了民眾對銀行身份認知的模糊。
我們對于國內的銀行是什么樣一種認知呢?當匯金公司給銀行注資的時候,當國家為銀行的不良資產埋單的時候,是公共財政在扶持銀行發展,相當于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拿出真金白銀去幫助銀行。
但當我們跟銀行打交道的時候,當它不吭聲將一項手續費從2塊錢漲到4塊錢的時候,很難理解我們的銀行怎么跟自己人這么斤斤計較呢?這個時候,銀行會強調“市場化”,強調它的企業屬性。
是的,企業的目的就是贏利。企業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賺錢,無可厚非。企業如果一邊要掙錢,一邊還要承擔許多“公共責任”,是做不好的。所以這些年來的國企改革,大方向是強化其市場屬性,淡化其社會屬性。在這種變革的過程中,企業承擔的義務在減少,輕裝上陣,贏利能力確實增強了,但與此同時,國家對這些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的呵護并未減少。這就形成了銀行缺錢的時候既可以向國家要注資又可向儲戶要“兩塊錢”,上下通吃。
兩塊錢并不算多,但在上述背景下,這兩塊錢,沒辦法不讓公眾糾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