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7-16 作者:葉檀 來源:南方都市報 |
|
|
對于任何老齡化國家,養老都是大問題;對于未富先老的國家,養老金關系未來的穩定。中國該如何面對龐大的養老金缺口,使每個誠實納稅繳納養老金的勞動者,對未來放心無憂?
中國養老金缺口巨大。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中國和拉美養老金制度國際研討會上透露,根據社科院報告,中國養老金“空賬”規模大約為1.3萬億;另據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的介紹,空賬運轉的賬戶總額高達1.7萬億元。
無論是1.3萬億還是1.7萬億,從絕對值看,都是不小的數字;而與我國的GDP總量、國有資產總量相比,似乎又不高。關鍵是問題怎么解決:如果問題久拖不決,養老金空賬會越來越大,如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養老金空賬并不是太大的難題。
有三個途徑可以解決養老金空賬。 最重要的是發展經濟,增加社會整體財富,通過國有股轉讓、國有企業收益分紅等手段,補足養老金缺口。
只要國有資產的溢價每年以10%的速度進入養老金,就能逐漸補上缺口。目前正處于中國資產增值的高峰期,證券市場給出了高溢價。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聯合課題組發布的《上市公司2009年度并購重組資產評估專題分析報告》,以上市公司董事會將相關議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為標志,2009年度的滬、深兩市共有95家上市公司啟動重大資產并購重組事項,涉及的資產交易總量達3319.81億元。全國六大行業置入資產平均增值率較高,房地產行業最高,為133.02%,鋼鐵和醫藥行業都超過80%,最低的行業當屬航空航天,為21.27%。
在國有資產在證券市場保值增值的同時,每年將部分紅利劃歸到養老基金,或者通過征收資本暴利稅,逐步解決空賬問題。全民資產最終用之于民,是題中應有之義,而對證券市場上獲得暴利者征收級差高額資本利得稅,同樣可以補上部分空賬。以目前中國資產增值的速度,解決空賬不是太困難的事。
另一個辦法是既減少政府開支將部分財政收入劃歸養老基金,同時降低養老金標準。我國每年公款消費的金額只要有一半用于養老,中國養老問題就可后顧無憂。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實行西方式的高福利制度,將導致全面通脹。截至2009年底,我國養老金總規模為2.25萬億元人民幣,僅占當年GDP的6.62%,而發達國家平均占比為40%~50%。即便是以目前養老覆蓋率,財政已經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如果上升一個百分點,企業與個人就要多繳數百億。
西方養老同樣是大難題。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稱,如果不改革退休制度,20年后西方多國的養老金系統將崩潰。歐盟委員會今年6月提議將成員國退休年齡推遲至70歲。美國養老基金從1975年出現赤字,到今年2月,美國調查機構皮尤中心公布的最新報告說,美國至少面臨1萬億美元的養老金缺口。日本也不妙,2008年7月4日,負責日本公共養老基金投資管理的政府年金投資基金公布了截至2008年3月底的2007財年年報,高達5.84萬億日元的年度虧損浮出水面。 對我國這樣的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養老金使用的效率與公平至關重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抑制通貨膨脹,而不是繼續增加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名為做實個人帳戶實則寅吃卯糧。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確立了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社會統籌由單位負擔繳費,目前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賬戶則由職工個人繳費,繳費比例為個人工資的8%。比例并不低。 我國的養老問題目前主要是管理不善、效率不高、分配不平衡,而不是資金不夠。
由于各地分散管理,管理效率低下,無法跑贏通脹率,甚至還不如全部拿來長儲。我國企業事業單位、公務員之間的養老標準明顯不公,監管體制不健全,個人賬戶的行政管理權、基金運營權和監督權都集中在社保部門,不利于保證獨立性和完整性。以往出現的社保基金案,為養老基金提供了前車之鑒。 資金必須統一在可以信賴、受到監管的基金手中,建立全國賬戶,使人戶合一。 在考慮資金之前,首先考慮把資金的管理者,考慮資金的公平使用,最后是高效使用,沒有前兩者,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將成為無益民生的沉重負擔。一切投資增值的建議,都會成為各地大小小公司上市圈錢的依據。再說,已有企業年金,何必多此一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