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用工荒與求職難并存這個看似悖論的問題,治本之策還在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新春伊始,東部沿海地區不少地方出現用工荒,很多企業找不到工人,像等米下鍋一樣等人開工。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分析結果,東部沿海地區有70%被調查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用工荒。
用工荒的出現,可能有經濟回升向好、企業訂單增多的原因,有企業用工和待業人員專業不吻合的原因,有農民工維權意識提高的原因。大面積的用工荒,意味著我國在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回升向好的同時,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尖銳;同時,產業結構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也越來越急迫。
為什么這么說?
應該看到,用工荒的另一面,是大量新增勞動力形成的巨大就業壓力。目前,我國經濟就業彈性為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不到100萬人就業。也就是說,按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每年最多可新增就業1000萬人。而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超過2000萬。
一方面,大量企業出現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就業比較困難,有些地方大學生的平均工資已低于農民工群體,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彰顯。
把企業用工荒和大學生求職難放在一起觀察,或許更有意義。
從用工方來講,主要是低端產業的用工荒,用工需求比較多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器制造、機械加工、服裝制鞋等低端制造業產業上;而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先進制造業等朝陽行業,在國際上還沒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學生就業難。這無疑折射出目前我國經濟產業發展的不足。
從對求職者的要求看,不少企業需要的是掌握熟練技能的技工,“來了馬上可以干活”,而這恰恰是目前農民工欠缺的,也是大學生們所不具備的。
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結構性的就業矛盾日益突出,意味著傳統的依靠低廉成本,拼資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長方式急需改變,倒逼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倒逼著產業的升級換代。
解決用工荒與求職難并存這個看似悖論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統籌解決。比如,提高農民工福利待遇保障水平,抓緊進行技能培訓,及時調整重知識輕技能的教育模式等等。但治本之策,還在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只有真正把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上,保持傳統制造業產業優勢的同時,在謀求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高端產業的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產業鏈條,解決企業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才不再是什么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