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是政府鼓勵消費、刺激經濟的新嘗試。但是,此刺激政策未必合理。 暫且不論財政支出透明度低,會造成執行成本增加(有關部門得利);也不論拉動經濟應該拉動高就業率產業,如中小企業中的玩具、紡織、服裝業等等。關鍵問題在于,享受補貼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和電腦五類家電并非生產資料,經濟困難的消費者根本不會參與這類交易,只有經濟比這一層消費者好的群體才會參與。就是說,這種財政補貼,窮人無法享受,而經濟相對好的或更好的群體(廠家、商家、廣告商等等)才能享受這種財政補貼。 表面看,以舊換新的行為是消費者和商家的自由交易。但事實是財政補貼意味著強制使用納稅人的錢。設想一部分人購買家電卻強制由更多納稅人為這些家電每件付幾百塊錢,其合理性乃至合法性值得商榷。何況,從社會道義和經濟利益而言,如果財政補貼不能平均分發給每個公民,那么,至少第一受益群體應該是窮人。因為窮人起點低,急需把錢用于基本品和生產投入。 經濟危機是生產、投資、信貸等經濟行為的錯誤累加所致。人類不可能永遠不犯錯。所以經濟蕭條或危機,更像波浪總有低谷時,是不易杜絕的經濟現象。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減緩危機,甚至借機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支點,才是應對危機的好辦法。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危機并非壞事,能讓人吃一塹長一智,為下一個繁榮打下基礎。 遺憾的是,一些危機對策,反而容易加重危機的負面影響。生活中如果某個工廠生產了人們不需要的產品導致行將破產,這時政府下令大家去買這個廠的產品,那么,人們肯定不干。是的,沒理由一個工廠的錯誤讓大家去承擔。延伸地講,理性的個體消費,雖可促進經濟良性發展,但沒有能力拯救經濟危機。合理的辦法是糾正生產、投資、信貸框架來應對危機。 這樣淺顯的道理同樣適用于一國的經濟策略,只不過在經濟總量比較巨大的經濟體中,這種弊端容易被復雜的表象和各種決策環節所掩蓋。目前世界各經濟體應對危機的策略中,有不少是主張政府直接介入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到擴大內需、投資生產,小到一些大眾消費品的價格管制,政府都可以找到理由進入。這種做法的學術脈絡,實質上仍然是新凱恩斯主義。鼓勵政府干預經濟,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受政府的歡迎,這其中無不與利益集團的利益有關。盡管很多案例證明,政府介入經濟活動,往往適得其反。 當然,政府直接補貼老百姓的做法,比起把路況尚好的公路翻來覆去地修建,是一種進步。但還有更好的手段,譬如有學者建議全民發錢和減稅,很有道理。總之,補貼方式需要合理籌劃,否則會使老百姓的經濟雪上加霜。要知道,和美國金融危機不同,中國的經濟更大困難在于:長期不合理的二元經濟結構;過于依賴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低工資為特點的出口經濟;公共資金使用不透明。實際上,改進其中一個模式,譬如公共資金透明化操作,便足以刺激和繁榮中國經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