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出通知,印發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以下簡稱“三定”規定)。根據“三定”規定,質檢總局調整職責,今后不再直接辦理與企業和產品有關的名牌評選活動。(8月14日人民網)
以前,很多中國名牌不是由市場形成的,而是由政府部門說了算。實際上,一個產品除了好的質量外,至少還要有市場、發展、效益、環保、節約、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考核這些絕不是質檢總局一個政府部門就能做到的。所以有的時候,一個嚴重污染企業的也能上名牌。在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及表彰會上,湖北楚源精細化工集團公司楚源牌活性染料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然而,在這塊華麗的“燙金獎匾”背后,是沉重的環保代價:這家公司長期向長江及周邊排放廢水、廢氣,當地群眾苦不堪言。 一個產品是不是名牌應當由市場和消費者說了算。政府出面評選名牌,實際上是拿政府的信譽為企業擔保。市場上產品成千上萬,政府部門不可能對這些產品一一評定。如果硬要評定,又怎么能不出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