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文化局下屬的電影劇場公司,是一家年年喊虧的國有企業。但多年來該劇場旗下眾多的黃金鋪位一直低價“租”給一些經營戶,而這些經營戶根本不經營,轉手再將商鋪高價租給他人。面對二房東吃高額差價牟取暴利的現象,南京市文化局作為國有資產監管單位卻認為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為。(6月25日《市場報》)
筆者認為,任何一個國有資產流失案的背后都有一個“利益暗涌”在流動。電影劇場公司出租鋪位租金只是幾萬元,而二房東一轉手就賺幾十萬元,“房主”明明知道二房東牟取暴利,不提高租金,還說“正常”,這就不能不讓人產生一種懷疑,即“房主”有關負責人與二房東實現了經濟“雙贏”。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國有資產監管單位的重要職責,國有資產流失不只是資產所有權單位的問題,也是監管單位的問題。國家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方面已經有了很多控管措施,按理說不該再有明目張膽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存在,然而事實上不僅有,而且披著“正常市場行為”的外衣。這恐怕是以市場行為為蠶食國有資產者打掩護,為的是把國有資產裝進個人的腰包。 近年來,媒體上曝光國有資產流失案少了,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這個問題應由國有資產監管部門回答。當腐敗行為變成了“正常的市場”行為時,國有資產流失就會變成“正常”。希望有這是杞人憂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