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4-29 作者:陸志明 來源:東方早報 |
|
|
通脹持續(xù)高位運行對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的蠶食是不言而喻的,根據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一季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長11.5%,扣除同期通脹因素,實際增長3.4%。有鑒于此,上海市勞動保障局日前公布《企業(yè)今年工資增長指導有關規(guī)定》,公開表示今年的企業(yè)工資增長平均指導線為11%,比去年高出2%;而今年16%的上線也比去年增加4%,5%的下線比去年增加2%。虧損企業(yè)也可參照5%的下線增長工資。 目前,社會保障部門往往根據事前對通脹預期作出的判斷,制訂貨幣工資大致的調整幅度。按照國務院制定的2008年經濟增長規(guī)劃,今年的通脹水平大致維持在4.8%左右,但是從一季度8%的通脹水平,以及對國內通脹成因的分析來看,2008年全年的通脹水平很難降至5%以下。不難看出,上海市勞動保障局制訂的標準是基于上述宏觀層面判斷的。 政府管理層推行工資指數化的目標在于:在通脹已然發(fā)生的事后能夠及時保障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不受到物價上漲干擾。同時也有助于安撫民心,防止居民大幅搶購通脹商品、部分商家囤積居奇等經濟進一步惡化狀況的出現。 然而不應忽視的是:僅僅依靠單一的貨幣工資指數化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總體通脹壓力,相反可能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尤其是在通脹仍將高位運行的預期形成之后,工資依據通脹調整反而會助長對物價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因為通脹是由成本等宏觀經濟因素推動的,名義貨幣工資的上漲并不能改變宏觀基本面因素。在預期未來仍將繼續(xù)通脹之后,居民將貨幣工資用于購買基本生活資料,以應對未來物價上漲之虞;而生產者則需將工資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通過價格轉嫁給最終消費者。通過預期機制循環(huán)往復,工資指數化反而有可能進一步推動通脹。 就目前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而言,全球大宗商品,包括石油、礦產品和農產品等基礎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短期恐難改觀;國內失業(yè)、養(yǎng)老、最低收入等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短期內勞動成本上升的趨勢不會出現反轉。再加上最近數年來經濟高速發(fā)展帶來的需求不斷上漲,流動性過剩嚴重,資金利率上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脹壓力在短期內難以得到緩解。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彭志龍在日前表示:現在通脹預期已基本形成,在短期內很難扭轉,今年要實現CPI調控4.8%的目標有一定難度。 “工資指數化”只是一種事后的彌補措施,且此類措施通常具有加強通脹預期的副作用。因而在現代經濟理論中往往將其作為一種有限的補救措施。通常而言,補貼企業(yè),限制消費品價格上漲是更為直接有效的政策。相對于工資指數化而言,補貼企業(yè)并限制其提價有助于企業(yè)消化成本上升壓力,同時也有利于企業(yè)提高自身的經濟管理和技術水準,將成本上升壓力消化在內部資源整合和效率提升上。而最終消費品價格的波動越小,則通脹上漲的壓力也就越為有限,居民的通脹預期也就隨之自然減弱。 對通脹的治理要求多種政策多管齊下,力求標本兼治。工資指數化的確是其中的選項之一,但是同時也應積極推行其他相應的政策改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