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2-25 作者:夏志瓊 來源:中國證券報 |
|
|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農產品價格雖然大幅上漲,但農民不僅沒有在漲價中增加收入,反而頻頻受傷害。其中原因眾多,筆者歸納了一下,最主要的是如下幾條:
首先,農民對農產品價格缺乏話語權。中國農民的特征是沒有資金積累,必須靠出售農產品組織下季生產;或者是必須靠出售農產品來償還銀行貸款。同時還要以此來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所需。受分散經營、農產品鮮活不易保存、銷售渠道限制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在生產之后急于立即銷售。加上信息不對稱,農民無法及時掌握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為此農民在農產品定價上很難有發言權,有時甚至連賣給誰都沒有選擇。
農產品在所有消費品中居于最基礎的地位,對農民來說,它看似強勢實則缺乏價格額外上彈的空間。除了市場因素外,當前農村土地分散、利用效率低,農民種植和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夠,導致農業效率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進而使農民缺乏影響和掌控農產品市場和定價能力。
其次,加工流通市場問題重重。目前,在我國農產品收購、儲藏、加工、營銷等環節,特別是市場終端和農產品定價基本上被龍頭企業控制;市場基本是以行政區域為依托,人為的條塊分割,嚴重阻礙了農產品合理流通;缺乏全國性統一、開放、規范、有序的農產品大市場,現有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很少,對整個農產品市場價格影響有限。
農業生產具有很明顯的季節性,以糧食為例,糧食收獲之后,農民就要把絕大部分糧食直接出售給國家指定的收購機構或私營的中介商。很明顯,等到糧食漲價時農民是無法得到好處的。以養豬為例,在肉價最高的時候,生豬的收購價每斤也僅七八元,除去養豬成本,農民獲利極其有限。但是,經過收購商、批發商、屠宰、零售等一系列中間環節以后,豬肉價格就達到了每公斤25元(批發環節),等最后到市民手上,每公斤豬肉已經超過了30元。也就是說,流通環節所獲取的利潤要數倍于農民養豬的收益。
第三,農資價格水漲船高。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對福建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顯示,農產品漲價帶給農民的實惠近一半被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所抵消。每一次國家給農民的補貼,很大一塊被生產資料供應商賺走了。最近幾年,糧價一路上漲,農民種糧積極性很高,但他們反而因農業生產資料漲價而變得拮據,原因是糧價上漲速度沒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速度快。這種現象實際上從幾年前就已經出現,即使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也未能有實質性改變。
據國家稅務總局測算,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后,全國農民共減輕負擔1250億元,平均分攤到全國近9億農民的身上,人均為138元左右。但是,生產資料的漲價壓縮了農民因取消農業稅獲得的好處。以遼寧鳳城市為例,現在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4.4元,比2007年年初的9元/公斤漲了近6塊錢,養豬戶每養一頭豬平均能賺500元,比2006年多賺300塊錢。但由于仔豬價格暴漲,每公斤在40元到50元,加上玉米等飼料成本上漲,2007年出欄一頭125公斤左右的生豬,其成本也要比2006年增加300多元,最終一算賬,雖然農民養豬多賣了錢,可除去成本又基本上不增收。
第四,高物價加重生活支出。農民自身也是消費者,其生活支出一樣受糧油漲價的影響。農民銷售完自己生產的初級農產品之后,他們還需要在市場上購買經過加工的糧油產品滿足生活需要。從這可以看出,糧油的漲價加重了農民的生活負擔。
有專家曾經測算過,在中國,農產品價格每漲一個百分點,通常會帶來其他產品和服務漲價2.8至3.5個百分點,由于這些產品和服務范圍廣,這就帶來了農業和農民的更大成本,相抵之下,農產品漲價就可能被抵消甚至產生負效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城市CPI上漲6.8%,農村則上漲7.7%。目前,只要工業品價格在城市稍微上漲,它們在農村的銷售價就會成倍放大,而農民并無抵制這種漲價的能力。
農民沒有在農產品漲價中得到實惠的根源是由“三農”的脆弱地位所決定的。我認為,要使農民從農產品漲價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地方政府應為農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通過信息采集、分析以及梳理,把供求關系及價格趨勢及時發布到農業產業的每個環節,從而使產業鏈中每個經營者都能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同時政府監管部門,不妨給流通環節規定利潤上限,這樣一來,農民就不會在整個流通渠道利益中,分享最少利潤。同時農民也要具備更強的市場意識,關注市場信息和市場行情,做到能夠利用農副產品供求關系變化來進行生產決策,做到增產又增收。此外,農民的組織性程度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增強討價還價的能力。農產品的期貨市場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可以通過建立價值發現的機制來保障農民增產又增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