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1-20 作者:王志彥 來源:解放日報 |
|
|
據北京媒體報道,從上周起,首都機場航站樓內部分餐飲店開始正式降價,單品最高降價幅度達到33%,預計到本月底,共有248種食品將和市內實現同質同價。曾經的“消費禁區”終于放下身段,人們在為首都機場鼓掌的同時,更想知道此次降價會不會引發行業聯動,或者僅僅是場緊急“迫降”。 對于機場商品降價的效果,人們稍有擔憂完全可以理解。從公開報道的內容看,所謂“與市內實現同質同價”的標準本身就很含糊。有常識的旅客都知道,只有像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之類的連鎖餐飲企業,其單品價格才在某個區域內實現同價,而更多的非連鎖企業雖然經營相同性質的商品,卻仍會因地域、質量、服務的不同產生迥異的價格。就如一碗陽春面,在南京路上的五星級酒店吃,與在路邊小攤吃肯定收費不同。如此一來,以何種標準為參考,就成為機場商品能否實現以及怎樣實現“與市內同質同價”的關鍵。而對此,旅客顯然心中無底。 降價的時機也讓人們心生憂慮。據報道,首都機場商品之所以要降價,主要是“在北京奧運會前,使首都機場服務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機場水準”。那么,奧運會之后情況又會怎樣?高價商品會不會故態復萌?此次降價會不會淪為權宜之計?諸如此類的疑問,人們也沒看到明晰的解答。 其實,相對國內大多數機場而言,首都機場敢打破消費圍墻,主動讓利于旅客,這已經是很大的觀念進步。然而,首都機場也并非首次提出降價方案,之前多次的“豪言壯舉”又為何屢屢無功而返,效果不佳呢?筆者以為,關鍵是看降價能不能出于商家自愿。說到底,造成機場商品天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機場商業區租金過高。過高的租金使得商戶不得不抬高商品價格來維持經營,而旅客則因物價過高放棄消費,購買量減少,經營者又反過來提高價格來保證盈利。于是消費者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如此惡性循環,形成機場商品價格長期以來居高不下。 因此,要想根治機場商品價格高漲的“頑疾”,筆者以為改變過去那種“以租代管”、“以包代管”的商業經營模式才是長遠之計。只有首先降低了機場租店成本,才能防止商家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也才能在打破壟斷的前提下,實現充分競爭。這樣即使沒有行政指示,機場商品也會自覺地維持在合理區間,人們也就不用擔心“迫降”帶來的后遺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