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問卷調查自11月9日公布以來,社會反響強烈。輿論普遍認為,對法定節假日進行適當調整,包括以問卷調查形式向全社會征求意見的形式,都體現了對民意的充分尊重,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生動體現。
連日來,社會各界通過媒體,對調整方案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比如,從網上調查情況看,九成以上被調查者支持將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由10天增加到11天。同時,對于“五一黃金周”的存廢,人們尤為關注,討論也最為激烈。有報道說,很多人不主張取消,主要原因一是回家機會少了,二是國慶長假肯定要“爆棚”,三是休息日可能實質上縮水。
此外,很多人認為,取消五一長假,需要帶薪休假制度的嚴格執行,否則,人們的休息權將無法得到切實保障。“黃金周給國人帶來寶貴的強制休息機會,這在休假權很難得到切實保障的現狀下,其意義還是不可低估的。”
這些意見和呼聲值得重視。
聽取民意,是作出科學決策的第一步。在征求意見中出現各種聲音,包括反對的聲音,這些都不足為奇,也在意料之中,這也體現了公開征求意見的重要意義。
任何一種決策,都不可能滿足每個公民的訴求。聽取民意,目的在集中民意,形成最后的決策。如何將林林總總的意見加以梳理、辨析、篩選、提煉,使決策符合大多數人的意愿,這對決策部門而言無疑是一個考驗,也是決策智慧的體現。這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如何把握?是否兼顧了各種社會群體的意見?
我們不能忽略,由于多種因素所限,還有相當一部分社會群體的意見沒有充分見諸報端或者網絡,比如農民工。在最近以來關于假日調整的相關報道和評論中,很少看到農民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隨機采訪了幾名農民工,他們連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件事情還都不知道,遑論上網發表意見、填寫網絡調查表。如果在探討法定節假日如何安排時,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缺席,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事實上,對很多農民工而言,恐怕除了春節,是沒有節假日和黃金周概念的。農民工節假日休息權得不到保障,這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城里人盼節假,我們是怕節假。一到節假,城里上班的大都休息了,我們卻要加班”;“能放假休息最好,可以去逛逛街,不休息最好能給加班費”……這些是他們最樸素的想法。
有人說,農民工群體,目前已成為產業大軍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一些行業和地區,農民工甚至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意見,應該是很有分量的。
期待著調整之后的法定節假日能充分體現大多數人的意愿,期待著人們的節假日過得更從容、更輕松,當然,前提是節假日更有保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