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上海市政府召開完善社區服務推進社區建設專題會議,15項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的事,被列為今年社區建設要重點推進的工作抓手。此次會議上,有一條并未直接納入“15項”之列的消息被早報記者挖掘,這就是上海擬開放社區跳蚤市場,方便社區居民互相調劑多余物品,利于物盡其用(詳見上周六早報頭版消息)。
跳蚤市場之稱謂源自市場售賣的、被跳蚤感染的衣服等物品,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紀的法國圣-圖安市,隨即流行于歐美……漸成各國城鄉舊貨地攤市場的別稱,市場規模可大可小,交易時間可長可短,以交換舊貨為主,小到衣服上的飾物,大到尚可使用的老舊家用電器,過時落令的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跳蚤市場重新植入中國亦有20余年歷史,不光各類實物交易跳蚤市場已形成規模,網絡虛擬的跳蚤市場更與國外處于同一起跑線競相發展壯大。至于跳蚤市場進入社區,在國內也算不上新鮮事,早在上海“擬建”之前,成都、西安、深圳、北京、沈陽等國內數百座大中城市,都紛紛鼓勵和放行跳蚤市場進入社區,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之需。 自從政府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及構建和諧社區之后,一些城市的基層政府順勢而為,相繼把跳蚤市場進社區視作倡導節約和構建和諧的一個平臺和載體。起步較早工作做得比較到位的地方,譬如蘇州市的金閶區,干脆將社區跳蚤市場的交易活動納入為該區“社區文化節”的一項固定內容。 說到跳蚤市場進社區,人們尤其是政府職能部門,還是很容易自然聯想到開放市場會帶來一系列管理難題,諸如工商稅務登記、營業執照申辦、經營場所選擇、交易范圍劃定、管理職能設定市場秩序監管,以及相應的人、財、物成本如何分攤消化等等難題。因而,相關部門往往不太樂意為跳蚤市場進社區費心思。 事實上,從各城市社區跳蚤市場的運作實踐看,問題并沒想象中復雜,管理難度也沒想象中那么多。譬如杭州的做法,就選擇以無為而治為主,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指導,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以不同方式組合,負責穿針引線、協調張羅。具體交易過程和規則設定,主要由參與交易的居民自主選定,逐漸約定成俗,形式類似于鄉規民約式的交易規則。當然,無為而治并非指政府職能部門可以完全放任自流。需要政府出面做的事情,包括限定社區跳蚤市場不能搞現金交易,不能交換食品、藥品等涉及健康安全的物品等等。就此事的政府職能體現,最關鍵的一條是,堅決阻止社區居委會或單獨或與其他關聯方組合,借機通過攤位出租、承包等手段謀取商業利益,或借機收取管理費。另外還有一條,就是堅決阻止各種規費介入,否則,社區跳蚤市場必變味為傳統意義上的舊貨交易市場,繼而生出一大堆影響市場秩序、涉及不公平交易及交易安全等種種麻煩來。 生活于鋼筋叢林包圍之中,聞雞犬之聲老死不相往來,早已成為現代市民社會的城市病之一種。由街道出面組織社區文化活動,雖可增進居民之間交流,但參與者難免有“兩張皮”的不自然感覺。居民之間自發的以物易物就不同了,它從彼此的需求出發,由交易到相熟,由相熟發展到交流,比較自然,也符合人際交往由物質到精神的發展特性。由此形成的鄰里和睦,比人為制造鄰里交流要自然許多。鄰里和睦長一尺,社區和諧就會增一寸。 增進和睦構建和諧,具體的抓手就是如此樸素和細小。所以,擬議中的跳蚤市場進社區,對于上海,盡可減少探索試點時間,把步子邁得大些、快些、堅定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