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上海是有2千萬人口的大都市,作為國際金融城市之一,按照西方國家標準,最少應有100萬人從事金融行業,但目前上海的金融人才只有不到20萬人,嚴重緊缺。”昨日,在首屆“浦東金融青年論壇”上,專家指出,今后幾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極為關鍵的時期,能否擁有一大批優秀的金融人才,已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否建成的關鍵。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金融全球化,我國金融領域逐步對外開放,金融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上海提出要打早亞洲第四大金融中心,首先面臨的挑戰就是金融人才的匱乏問題。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想成為一流金融中心,就必須吸引和造就一流的人才。那么,一流的人才金融人才從哪里來?答案其實很簡單,一是培養二是引進。但應該看到,不管是培養還是引進,首先需要解決人才生存的土壤和環境問題,否則,不僅引進可能是空談,連自家培養的人才也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 盡管上海的居住環境優于香港,可不少金融人才寧愿選擇留在香港。為什么很多金融人才不愿來上海工作?德意志銀行亞太區總裁張紅力拋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后,給出了答案——稅收太高。這種說法當然有夸大其辭之嫌,但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從稅收、創業等方面提升“軟環境”,可能是吸引更多金融人才包括全球人才關注上海的解決之道。 任何人都必須清楚,與金融機構、辦公環境這些“硬環境”比起來,以法律為基礎的制度環境,也即“軟環境”的構建與完善,才是紐約、倫敦、香港等世界級金融中心崛起的“秘密”。這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同樣重要。舉例來說,香港金融法律只規定了企業什么不能做,而上海則實行嚴格的審批制,金融企業的每一個舉措都必須經過層層批準。這樣一來就勢必限制了很多金融創新,而金融創新正是金融人才的專長。一個更加開放、自由、適合于創新的金融環境,顯然對任何人都具有不可阻擋的吸引力。 本月,匯豐、花旗、渣打和東亞這4家首批本地注冊的外資銀行已經正式開業。外資金融企業為開拓中國金融市場,推進業務本土化,將從國內招攬大批金融人才,國內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將是人才的流失。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已成為我國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如果我們以此為契機,在重視金融人才培養的同時,加強金融制度創新,使自由的金融環境得到優化,“人才危機”或可能平穩度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