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將區域土地規劃為三大主體功能區,讓“地盡其值”;在此基礎上,啟動全區域公園化戰略,確保土地永續“升值”。廣東增城市探索科學發展路徑的第一步,始于土地。 這場被譽為“土地價值新革命”的試驗歷時五年多實踐取得顯著成果,引起各界關注。 6月底,由新華社廣東分社、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共同主辦的科學發展南方論壇在增城召開;7月,由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再次選址增城。官方和民間機構罕見地密集注目增城。 經濟學家認為,增城進行的種種變革對其他地區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兩大戰略催動土地價值革命
有平原,也有山地;有處于廣深經濟走廊的黃金地段,也有毗鄰粵北山區的廣袤鄉村,作為廣州轄下一個縣級市,增城1616平方公里的地理概貌幾乎就是我國和廣東省的一個縮影。 根據這一資源稟賦和各鎮街區位優勢,2003年,增城啟動主體功能區戰略重新布局新一輪發展。明確將九個鎮街劃分為“南中北”三大主體功能區:南部,位于廣州、東莞、深圳黃金走廊上,發展工業優勢突出,定位為先進制造業集聚區;中部,中心城區所在地,生活設施齊全,定位為國際化生活與文化產業區;北部,自然風光秀麗,定位為限制工業開發的都市農業與生態旅游區。 為什么提出這樣的戰略構想?增城市委書記朱澤君解釋,一個地區科學發展,關鍵是能否真正認識到腳下土地的價值所在。地不分南北,都有其價值,但如果盲目規劃,搞不了工業的地方硬要上,就浪費和掩蓋了土地的本來價值。因地制宜,土地才能真正發揮價值;真正認識到土地的應有價值,才能真正找到與其相宜的科學發展方式。 這個聽似簡單的土地價值辯證法在現實中遭違背的情形并不鮮見。與全國許多市縣一樣,過去多年,增城也走的是“一窩蜂”、小而全的發展方式,各鎮村搞工業,“村村點火、鎮鎮冒煙”,全市共建有數百家小水泥廠、小漂染廠和采石場。工業效益并不好,而且造成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備受外界責難。 增城曾多次組織召開尋找發展潛力務虛會,如何改寫增城經濟圖譜成為主題。決策層重新辨認區域國土的價值,為增城謀劃轉身。 “功能區建設是一場土地價值革命。通過規劃建設主體功能區實踐科學發展觀,在全國尚無先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告訴記者。 但增城并沒有就此停止探索。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實質是讓區域國土“盡其所值”,能不能確保區域國土永續“升值”,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呢?決策層的目光瞄向更遠的未來。 在建設功能區基礎上,增城又在全市范圍內實施全區域公園化戰略,開始進行更深層的土地價值變革。內容簡括為:“四性原則”即凈化、綠化、人性化、藝術化;“四原保護”即保護原生態、原產權、原居民、原民俗;“四邊綠化”即綠化山邊、水邊、路邊和村邊;“五園變化”即田園、家園、果園、校園、工業園變公園,從而形成“全區域生態大公園”。 朱澤君認為,公園化戰略不是僅僅搞幾個公園,其本質是“天人合一”,強調人類社會繁榮發展應同自然界物種繁衍進化協調進行,人類向自然索取的同時要發揮能動性反哺自然,用公園的理念和標準“規劃建設”自然,這是人類對自然的再優化。大自然再優化后,必然也回饋人類,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人的現代化;催生新產業經濟熱點,提升區域持續發展后勁。 “增城全區域公園化戰略找到科學發展的長效路徑,具有現實和深遠意義!睆V東省委黨,F代化戰略研究所所長段華明這樣評價。
“制度調控”引導干部推進科學發展
決策層調轉航向,但從既有的發展路徑中真正轉身,何其之難? 由新發展戰略引發的“困惑”問題迅即躍上臺面。北部三鎮800多平方公里禁止發展工業,造成較大財政缺口,生態如何保護,稅收怎么辦,干部怎樣考核…… “哪一個問題解決不好,都將可能導致戰略破局!痹龀鞘虚L葉牛平說。 但這些現實問題恰恰也成為增城一系列制度創新的突破口。 增城創新建立生態發展補償機制。一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2003年開始,每年從南部工業鎮稅收超收返還額中提取10%給北部農業鎮,每個鎮年補貼不少于300萬元,2006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000萬元,2008年給北部鎮轉移支付達到4520萬元;二是設立北部專項發展資金。從2006年開始,市財政每年拿出3000萬元反哺北部鎮;三是對發展生態公益林進行補償,逐年提高補貼標準,今年達到每畝21元;四是北部鎮稅收市級留成部分全部返還。 這被視作一箭雙雕之舉:南部工業區反哺北部生態區,保障了北部干群安心做好生態保護、農村發展等工作;北部生態良好也使南部發展環境更具競爭力。 GDP增長指標是以往衡量官員政績的惟一標準。新發展戰略下,如果沿用這種考評辦法,那么限制開發地區的干部永遠只能處在考評末位。組織部門感到,這不公平,而且將導致干部推動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沖動再起。 為此,增城創新建立一套“雙考核”考評標準。第一套指標為“鎮街全面工作”,體現“好”字,更多注重民生和生態建設指標;第二套指標為“鎮街經濟社會發展”,體現“快”字,按功能區區別考評,南部重點考核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同時對環境的保護等;中部重點考核文化產業、城市管理等;北部重點考核生態旅游和都市農業,不考核工業。 “因地制宜分類考核,GDP不再是惟一指揮棒,即使是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北部鎮,干得好也能脫穎而出!痹龀鞘形M織部長冼銀崧說,干部對這樣考核都沒有話說,從而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增城還根據功能區定位側重配備干部。在南、中部鎮街班子中,配備經濟管理、工商管理和城市規劃等專業干部55名,占干部人數的61.8%;在北部鎮班子中,配備旅游、農學類專業干部12名,占干部人數的30%。 組織部門對干部的培訓也是“因材施教”。例如,組織北部干部赴成都培訓“農家樂”,引導干部組織農民發展“農家樂”、鄉村游等產業;而南部干部則赴江浙等地學習城區建設管理、城鄉統籌等。“干部帶著任務去,回來要寫考察報告,并要用到實處!痹龀鞘形M織部干部科科長范永新說。
土地“活”了 產生科學發展化學效應
土地還是這片土地,但一旦其應有價值被充分發揮,就將增城送上一條科學發展軌道。人類反哺自然,工業反哺生態,生態反哺工業,工業反哺農業,增城處處顯現土地“活”了之后的生命力。 漫步增城,仿佛置身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山鄉、田塘綠色遍布,山頭變成森林公園,村莊社區公園化,間配景觀林。這是優化區域國土生態的結果。去年增城投入植樹綠化資金就有一億多元,全市宜林地綠化率已達97.4%,森林覆蓋率52.9%,人均綠地面積15.8平方米。 南部實行產業組團集聚方式發展生態型工業,組團之間建設綠色生態隔離帶,保留田園風光;集聚區內按園林化設計,使發展環境更具競爭力,短短幾年,就培育出汽車、摩托車、牛仔休閑服三大支柱產業;區內億元企業2000年僅七家,去年猛增至100多家。中部大力發展國際化會議休閑和文化產業,生活安居環境不斷優化。北部受益于生態補償機制,成功打造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建設了小樓人家、正果湖心島等一批生態旅游項目,旅游承載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每年僅旅游收入就超過3000萬元,已初步具備造血功能。 2007年,增城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10億元,財政總收入77.22億元,分別為2000年三倍和10倍,連續六年“領跑”廣東67縣(市);人均GDP6878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經濟和生態上去了,農民有沒有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呢? 巷口村農民有許多撂荒地,增城引進廣州本田項目在此建生產基地,向農民征用1500畝土地,并預留400畝返償給農民。14天就和農民談妥,沒有一戶移不動。預留地農民可自由支配,目前僅出租收益就有近千萬元,每個農民年均能分到數千元。 “這得益于市里創立的‘城鄉統籌科學發展基金’,即抽出優質企業稅收地方留成的一部分,補償‘失地’農民,讓他們獲得長期分紅,與農民建成利益共同體。此辦法一出,農民心甘情愿出讓土地,征地和產業結構調整兩大難題發生革命性突破,既能獲得工業化需要的土地,又讓農民享受到土地的收益!痹龀鞘形貢L何鎏輝說。 在北部白水寨景區開發前,周邊農民以種田為主業,住泥房,十分貧窮,聽說政府要開發景區,主動出讓2000多畝土地。開發景區和修建酒店,讓2000多農民成了工人,實現了“在自家門前就業”。 生態旅游使農業自身潛力也得到挖掘,農民“舉業鄉土”,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升,變成暢銷旅游商品,脫貧致富找到長效機制。小樓鎮引導農民種名優農產品“增城菜心”,建設都市農業基地,年產值三億多元,成了農民增收的“黃金產業”。 2007年,增城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24元;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由2000年的33.98%上升為56.85%;工資性收入由2000年的1507元增加到3959元。增城的城鄉差距正在縮小。 農民的腰包前所未有地鼓起來,政府順勢推進新農村建設。北部山區上九陂村村委會主任溫仲優告訴記者:市鎮統一規劃建設,村里泥磚房被一棟棟樓房代替,還配建了休閑亭、綠化道、垃圾統一回收點,“過上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村民的生活觀念和方式也在變,扔垃圾、亂潑臟水的現象沒有了。 “土地價值革命使農民敲開了現代化大門,在這一潮流中,農民生產生存方式實現改變,現代文明意識也開始覺醒!比~牛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