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農民“乘車貴”難題上,成都市雙流縣成為全國縣級行政區域中第一個“吃螃蟹”的試點縣。2008年2月22日,雙流縣正式啟動了縣域內城鄉公交“一元通”工程:城鄉居民只需花1元錢,即可乘坐無人售票的豪華客車,到達縣域內任何一個鎮村。 村民們成為城鄉公交“一元通”最大的受益者:花1元錢坐公交車最遠可以坐42公里,“比過去坐公交車花的零頭還少”。 專家將雙流縣的城鄉公交“一元通”稱為“符合經濟學規律的民心工程”。因為它在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科學發展方面具有創新意義,因此它又被視作成都市自去年6月被批準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的最大亮點之一。
菜農坐豪華客車到城里賣菜
4月17日上午,在成都市雙流縣最偏遠的深丘地區之一的藉田鎮,農民王學兵把一捆新鮮的豌豆尖搬上公交車,到該縣境內屬于成都市7個衛星城之一的華陽鎮去賣。“現在全縣公交車實行‘一元通’了,我們這里的菜農大多數都搭公交車到華陽或縣城去賣菜了!蓖鯇W兵說話的時候,臉上的皺紋根根舒展。 王學兵的喜悅是有充足理由的。以前他從藉田鎮坐車到華陽鎮,要花8塊錢,現在只需1塊錢。“坐豪華客車到繁華城鎮去賣菜,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彼f。 在王學兵眼中,“城里人”和“農村人”差別一直就很大,出門乘車也不例外。他說:“城里人在城里坐公交車,不管坐十里地二十里地,都是一兩元錢,我們農村人在鄉下坐客車,價格卻高得咬手。本來農村的收入就比城市低,掙錢也難得多!彼綍r只能用“真是怪得很!”這樣的詞句來表達不滿。 中國的公共財政在城市和農村交通的投入一直是不對等的。雙流縣交通局局長宋德勛說,城鄉公交“一元通”就是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使公共交通產品在城鄉實現平等供給。 據統計,城鄉公交“一元通”工程啟動兩個月來,雙流縣境內已開通26條運營線路,投入車輛377輛,線路總里程876公里,1元錢乘坐的最長線路為42公里。 雙流縣境內山區、丘陵、平原各約占三分之一,它既是位居全國“百強”、四川“十強”榜首的經濟強縣,也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大縣、城鄉差距明顯大縣。因此,城鄉公交“一元通”最大受惠者是廣大農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其為農民公交“一元通”。 宋德勛說,為了讓城鄉居民出門乘車只花一元錢,政府每年至少要掏出5000萬元以上的財政補貼。
民心工程的經濟學價值
對于“民心工程的經濟學價值”這個詞,雙流縣委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民心工程往往是花錢買穩定,而雙流的民心工程不僅買穩定,而且還買發展。” 城鄉公交“一元通”,不僅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民“乘車貴”和“出行難”的問題,而且還有效地促進了城鄉經濟要素的流動。 金橋鎮昆山都市農業園區是雙流縣最大的都市農業園區,有農業企業200多家,需要吸納其他鄉鎮的人來務工,但由于不好乘車加上車費貴,曾一度出現“用工難”。 “一元通”公交開進昆山都市農業園區后,這里的用工需求明顯得到滿足。4月17日,夕陽西下時分,在從該園區開出的8路公交車的車廂里,記者與來自勝利鎮白塔村的村民謝慶保聊起來。 “你每天都回家嗎?”“每天都回,現在坐公交回家只要一元錢嘛!” 謝慶保是實施公交“一元通”后,才到昆山都市農業園區紅河原野公司務工的。他告訴記者:“現在公交從我家門前過,車費低,我就出來打工了! “以前在城里打工,交通費高,不能每天回家,生活和住宿每月600元;現在每天回家,交通和生活每月只要300元。月收入這不就是增加了300元嗎?”比謝慶保在紅河原野公司干得久的村民張云,掰著指頭算賬給記者聽。 近年來,雙流縣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鄉統籌發展,一方面企業用工量增大,另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出來并梯度向市民轉變。但是,車費高成了阻礙農民到當地企業打工的一道“門檻”。 “公交‘一元通’基本上消除了這個‘門檻’!彪p流縣工業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縣內往返工人以前每天的車費少則七八元,多則22元,消耗了工資中的相當一部分。而現在一人往返只要兩元錢,這就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就地打工的積極性!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胡光偉教授說,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低,統籌城鄉發展就需要促進農村經濟要素與城市經濟要素充分對流起來,加快融入市場經濟體系。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對流居于要素對流的首要地位。公交“一元通”不僅促進了農民向工業、向城市的流動,同時也促進了市民向農村的流動。 雙流農村的節會經濟近年來持續發展,比如枇杷節、梨花節、草莓節等等,形成了月月有節會、鎮鎮有節會,一三產業間的有效互動。今年2月公交“一元通”實施以來,下鄉到這些節會觀光休閑的城里人明顯增加,促進了農民增收。 “以前,我縣東升、華陽兩個縣級客運站日客流約2萬人,實行‘一元通’后,同比增加了45%。其中,發往旅游景點黃龍溪及錦繡東山生態觀光走廊的線路客運量增幅達一倍以上。”雙流縣交通運輸管理所副所長蒲永前說。
現代文明在農村坐上“直通車”
現代文明在城鄉全面普及,是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的一個重要目標。城鄉公交“一元通”,有效地促進了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延伸。 大林鎮是雙流離縣城最遠的鎮,約52公里。該鎮大林村農民曾平告訴記者:“現在坐車方便,車費便宜,我經常和孩子們進城逛街、看電影。隔三岔五進一回城,學學城里人的文明習慣,長長見識! 隨著乘車進城的便捷,當地村民們開闊了眼界,觀念意識、言談舉止、形象塑造上,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走進雙流縣三星鎮云崖村張平的家,進門就是一個寬敞亮堂的小院,院子分上下兩層。細細打量,窗明幾凈,房間家具擺設頗有講究!俺抢镎媸翘亮,回家后我模仿著把房間里里外外重新收拾,我們農民也要像城里人一樣,生活得干干凈凈、美美觀觀!睆埰叫χf,以前沒見過世面,很少接觸城市文明,生活就停留在實用需求的層次,現在開始向審美需求的層次提升了。 蒲永前介紹說,公交“一元通”實施,還大大壓縮了黑車等非法運營的生存空間,使交通運輸市場秩序進一步得到規范,減少了不和諧因素。
|
成都市雙流縣正在探索實施的城鄉公交“一元通”工程,其意義并不是在全國縣級行政區域中拿了一個時間意義上的“第一”。 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格局下,相對于城市而言,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之少,已經令人達到無法容忍的地步:基礎教育底子薄,基礎衛生條件差,道路設施少之又少。就拿出行乘車來說,村民王學兵的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農村人掙錢比城里人少得多、難得多,可為啥乘車反而貴得多? 公共財政對農村的一向忽視,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現實后果,中央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已經展開的新農村建設中,提出“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但在一些地方,“公共財政的陽光”對于農村依然吝嗇。 在某些地方領導的意識里,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是一樁賠錢賺吆喝的事情,花錢買民心,就算有投入,也屬于“撒胡椒面”式的,只見花拳繡腿,難見實實在在的成效。領導如此認識,當地的新農村建設自然也就“口號喊得轟轟烈烈,過場走得實實在在”。 其實,不管是統籌城鄉,還是新農村建設,政府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從政治角度看,這關涉農村穩定、農民民生大計,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就是從其他角度看,也是合乎規律的上上之選。 成都市雙流縣的城鄉公交“一元通”,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從單向的線性角度看,財政每年投入上億元的補貼,好像是不惜成本。其實,從多向的系統性角度看,且不說財政用于供給公共產品本來就責無旁貸,就算置于經濟學視野中也完全合算:城鄉公交“一元通”活躍了城鄉經濟要素、提升了城鄉文明,這些投入將在其他產業領域成倍地獲得產出,而文明提升的收獲更是無法以金額來衡量的。 即使單以公共產品供給的運行而言,如果降低價格門檻使受益者數量擴大,其邊際效益也可得到提高。以雙流縣公交“一元通”為例,公交系統載客量比以前顯著增加(僅兩個縣級客運站就增長45%),提高了運營的邊際效益,也節能降耗。 因此,投向農村公共產品的民生工程,并不必然就是賠錢賺吆喝。任何一項真正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村公共產品投入,都必然在其他領域或產業得到相應回報。政府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實為題中應有之義。(大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