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盟市采訪了解到,為了降低舍飼成本,追求眼前利益,許多地區在絨山羊改良過程中大量引進了產絨量高、羊絨細度差的遼寧絨山羊,致使內蒙古所產山羊絨的纖維明顯變粗,嚴重影響了羊絨制品的質量,并危及羊絨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絨山羊養殖區群眾的生活。
優質不優價 羊絨變羊毛
“絨山羊是我們全家的活財神。”前不久,記者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巴音陶勒蓋嘎查采訪時,牧民劉舉這樣說。 劉舉一家4口人現在養的980只絨山羊,是近幾年引進遼寧蓋縣絨山羊和阿爾巴斯白絨山羊雜交的品種。能養這么多羊是因為他在自家5200畝草場的基礎上,又承包了其他外出牧民的1.5萬畝草場。 劉舉告訴記者,改良前他家的絨山羊每只產絨一般在7兩至8兩之間,而2007年他家的種公羊產絨5斤,產絨最少的也不低于2.5斤,平均每斤絨賣價155元。初步估算,去年光賣絨一項純收入就在15萬元以上。 然而,一些羊絨行業的專家和畜牧部門的干部對這一變化卻高興不起來。 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郝義勝告訴記者,近年來,日益惡化的草原生態環境向絨山羊飼養業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舍飼半舍飼模式在內蒙古得以大力推廣。但讓人憂慮的是,為了降低舍飼成本,追求眼前利益,許多地區在絨山羊改良過程中大量引進了產絨量高、羊絨細度差的遼寧絨山羊,致使內蒙古所產山羊絨的纖維明顯變粗,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羊絨制品的質量。 據鄂爾多斯集團執行董事、原料公司總經理張全祥介紹,內蒙古絨山羊是舉世公認的珍貴畜種,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周邊地區。所產山羊絨因纖維細長、手感柔軟、拉力大、光澤好、顏色正白、含異色毛少而享有“纖維鉆石”“軟黃金”的美譽。憑借世界上品質最好的內蒙古山羊絨,以鄂爾多斯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企業,從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民族工業和地方經濟的一大亮點。 據介紹,作為內蒙古絨山羊三大品種之一的阿爾巴斯絨山羊,其產絨性能為:成年母羊、公羊平均產絨700克至900克,細度在14.5微米至15微米范圍內;周歲羊的產絨量在620克至660克之間,細度更是達到13微米左右。 現實的情況是,在鄂爾多斯市及周邊的阿爾巴斯絨山羊養殖區域,由于引進了遼寧絨山羊進行雜交改良,產絨量雖有增長,但細度指標卻嚴重下降,純正的阿爾巴斯絨山羊品系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經鄂爾多斯集團生產檢驗,阿爾巴斯絨山羊主產區的鄂托克旗已達15.7微米左右,鄂托克前旗達到15.8微米,種公羊的細度更在17.1微米至19.2微米之間。 2006年鄂爾多斯市阿爾巴斯絨山羊種山羊大賽檢測數據顯示:1公歲種山羊平均細度為17.1微米,2公歲種山羊為18.6微米,3公歲種山羊為18.8微米,4公歲種山羊為19.2微米。獲冠的種山羊產絨2.5公斤,細度竟達到了19.6微米,比羊毛還粗,其他地區的羊絨細度也普遍變粗。 阿爾巴斯白絨山羊研究中心主任劉少卿認為,當地政府及群眾如此熱衷絨山羊改良,根源在于企業在收購羊絨過程中沒有體現優質優價。近幾年鄂爾多斯集團在收購原料時,品質優良的阿爾巴斯山羊絨只比以遼寧蓋縣為代表的東部山羊絨每噸高出5萬元,具體到農牧民每斤絨也就高出20元左右,幾乎沒有吸引力來阻擋改良的勢頭。企業能容忍主要是考慮成本因素,因為同樣的羊絨,分梳時內蒙古白絨山羊所產的絨得分梳四至五遍,而遼寧等東部地區的絨分梳兩三遍即可,分梳次數多了自然損耗大、成本高。
絨質下降危及行業命運和群眾利益
張全祥說:“如果改良規模進一步擴大,羊絨產業將面臨滅頂之災,‘鄂爾多斯’這個民族品牌也將不復存在!” 他告訴記者,羊絨質量的持續下滑,已使鄂爾多斯集團等羊絨企業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越來越處于劣勢地位。在外銷市場上,羊絨細度是衡量羊絨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外銷無毛絨細度要求大多在15.3微米,細度每增減0.1微米,就會降價1萬元人民幣/噸。遼寧絨過去雖然長度好但細度差,較內蒙古絨的外銷價每噸相差1萬美元。如果羊絨的細度超過了15.5微米,其價值會大打折扣,特別是目前因為改良造成了羊絨根部粗、梢頭細,檢驗結果都以羊毛計,致使羊毛含量遠遠超過3%的標準,羊絨企業損失慘重。 劉少卿告訴記者,羊絨產業是我國農副產品中惟一能出口創匯的產業,它是一個“農字號”的大產業。而絨山羊養殖區絕大部分在我國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區,這些地方干旱少雨,生態環境惡劣,不適宜牛和綿羊及其他動物生存,而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絨山羊這種優勢畜種卻可以較容易生存和繁殖,養活了我國6000多萬貧困農牧民。 劉少卿說:“從眼前利益看,農牧民從絨山羊改良中得到了好處。但從長遠來看,如果像‘鄂爾多斯’這樣的企業都不收絨不做羊絨產業了,最終農牧民受害的程度不可估量!還有,光‘鄂爾多斯’就會有2.5萬名女工失業!”
拯救“纖維寶石”刻不容緩
劉少卿憂心忡忡地說,這幾年改良的速度太快了,而且還在大張旗鼓地進行,目前純種的阿爾巴斯絨山羊少得可憐,只有種羊場還有1.2萬只,鄂托克旗農牧民養殖的130萬只絨山羊中,接近純種阿爾巴斯的不過70萬只。 問題是,一個優勢畜種的培育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完成的,而要通過世代間隔才能進化過來。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三至五年純種阿爾巴斯絨山羊就沒了,“纖維寶石”就不復存在了。 “誰如果引進遼寧絨山羊,誰就是內蒙古的千古罪人!”張全祥疾呼。采訪中,一些畜牧專家也呼吁,絨山羊養殖作為內蒙古的優勢產業和農牧民的致富途徑,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動搖的。因此,政府和畜牧部門在絨山羊改良時,一定要從長遠利益和保護“國寶”的大局出發,強化和提高內蒙古絨山羊品系之間的純種繁育水平,堅決制止和糾正引進遼寧絨山羊通過雜交來改良內蒙古絨山羊的錯誤做法,實現內蒙古羊絨產業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此外,一些專家也建議,鄂爾多斯集團應以振興中國羊絨產業為己任,瞄準世界羊絨產業的技術前沿和整體發展趨勢,積極借鑒國內外企業的名牌戰略理念,在裝備、技術、管理、廣告和營銷網絡建設等諸多方面全面創新,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在創造世界頂級產品的同時,體現羊絨的優質優價。 同時,國家應把絨山羊分為幾個區域:東部遼寧蓋縣等地作為高產保護區,內蒙古西部區域作為優產區,新疆、青海等地作為綜合區。而優產區羊絨對我國生產世界頂級產品至關重要,政府應在這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并對優產區的農牧民給予相應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