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失衡,加速了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投票權的改革。在當地時間6月27日結束的20國集團峰會上,盡快落實IMF改革方案成了新興經濟體的主要訴求,最終大會協議承諾,將在11月韓國首爾召開的下屆G20峰會上完成份額改革。預計中國投票權有望從3.65%增加至3.807%,但專家認為,根據GDP占比計算方式,這一份額遠遠低于我國預期。 去年9月G20匹茲堡峰會上,各國首腦同意把發展中國家在IMF的份額提高5%,這雖然比“金磚四國”提出的7%略低,一旦落實,也將切實增強發展中國家在IMF中的話語權。 根據本次G20峰會承諾,IMF改革將在11月11日至12日在首爾舉行的G20峰會上完成。但有專家稱,IMF份額改革能否成為首爾峰會主要議題,取決于世界經濟走勢。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徐明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表示:“年底在首爾完成改革訴求沒懸念。不過按照我國GDP產量計算,中國在IMF的份額應該增加至7%。” 徐明棋認為,份額權改革欲速則不達,現在我們只能一點一點爭取和落實具體政策。畢竟歐美國家長期以來在IMF具有絕對優勢,從本次峰會看,歐美國家在一些議題上產生嚴重分歧,他們之間的博弈也在暗中進行。匹茲堡峰會上的改革協議是以歐洲國家占比降低為條件,如今改革的關鍵在于美國是否愿意將部分權益讓給發展中國家。IMF共有187個成員國,現階段,發展中國家在IMF的投票權約占43%,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在IMF的份額分別為3.65%、2.69%、1.38%和1.88%,遠小于四國GDP在世界GDP總量中的占比,而美國一家的投票權高達17%。 改革IMF這樣一個國際金融機構,份額轉移并不是惟一問題。曾經任職于IMF的托馬斯·伯納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重新調整配額分配的同時,該機構也必須調整代表席位的分配,最好能允許不同背景的經濟學家們作為高級成員加入其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公平有效地工作。當前IMF在救助希臘等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時,花費了大筆資金,全球經濟復蘇不穩定,預計該機構還急需增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