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認為金價已出現泡沫。畢竟,以美元、英鎊和歐元計價的金價上周均已創出歷史新高——而且自2001年低點以來幾乎上漲了4倍。 此外,從德國到中國,大家都仍在狂熱地追捧黃金。上周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德國人近期在搶購金幣和金條,速度甚至快于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后的情形。在阿聯酋,你可以直接從一臺自動販賣機購買金條。在倫敦哈羅斯百貨商店(Harrods),你可以在柜臺買到各種各樣的金幣。而且正如看空黃金的人熱切指出的那樣,你可以在電視上到處看到購買黃金的廣告。 但是,從黃金的實際價格看,很難發現泡沫的真正證據。按名義價格計算,黃金可能創下歷史新高,但是按實際價格計算,它遠未接近歷史高點。黃金在1980年創下的850美元的歷史高點,經美國通脹水平調整后,相當于今天的2400美元左右——即使現在,這也只是最看漲的人才會預測的點位。 再看一下過去這幾年。看空黃金的人希望讓你相信,金價已呈現某種形式的“拋物線上漲”。但實際上,以美元計價的金價在過去兩年的漲幅僅為25%左右。 例如,可以將金價與洛克霍普勘探公司(Rockhopper Exploration)的股價加以比較。該公司是福克蘭群島(Falklands)海域最近勘探到石油的區塊的幸運擁有者。該公司股價自月初(40便士左右)以來上漲了4倍以上,但沒有人叫喊“有泡沫了!”相反,他們全都聲稱,該公司發生了轉變局面的大事,這令其股票的價值甚至高于目前的股價(可以說確實如此)。 但是,轉變局面的全球大事,不是也改變了購買黃金的根本理由嗎? 回到黃金牛市開始階段,那時很少有追捧黃金的“金甲蟲”,我們傾向于將投資黃金的理由,建立在新興市場新生的中產階級對金首飾的可能需求之上。我們只是順便提到美國國債的快速增長和揮之不去的擔憂:法定貨幣可能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牢靠。 然而,現在,黃金已經恢復了作為最后可以依賴的全球貨幣的歷史角色。你購買黃金,不再是因為你認為中國人和俄羅斯人可能增加鍍金手機的消費,而是因為你認為,債務纏身、無法體面脫身的各國政府,最終可能會認為除了加印鈔票以外別無選擇。惡性通脹的風險對黃金是一件轉變全局的大事,因為黃金是央行唯一不能隨心所欲印刷的全球貨幣。 話說回來,金價在短期很有可能下跌。 原因何在?部分是因為金價高企抑制了印度珠寶買家的需求。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新投資者買家的進場可能出現短暫停頓——如果你還沒有恐慌的話,你將需要一場新的危機。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歐洲央行(ECB)紓困歐洲的計劃引起小小的通脹擔憂后,我們似乎產生了通縮擔憂。英國的物價可能在持續上升,但西班牙目前陷入了完全的通縮狀態(不包括能源和食品的價格指數持續下降),而且歐洲各國和美國的核心通脹率都非常低。 全球各國無休止地印鈔,迄今并未為我們帶來適度的通脹,因為傳導機制沒有奏效:銀行忙于修復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而不愿發放貸款。但沒有比通縮更能引發惡性通脹的了:盡管已經破產,但竭力推升價格和經濟的各國政府,仍付諸于大量印制鈔票——鈔票潮水般涌入市場,最終使通縮一下子轉化為通脹。 如果你能夠看一看亞當·弗格森1975年出版的《當貨幣死亡》,你就會發現書中清楚地闡述了這種情形在魏瑪共和國是如何發生的。或許這種情況不會再次發生,但是目前完全漠視它肯定是魯莽的。 最后,說一下電視上的黃金廣告。許多人說這是見頂的跡象。但這是誤解了流動方向。這些廣告并非是向有意愿的買家銷售黃金。它們意在說服人們在現貨價基礎上打折賣掉黃金。這是截然不同的事情——這與其說是泡沫,還不如說表明黃金開始進入公眾意識。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我都會忽略這些廣告。如果你有黃金,就應該繼續持有它。如果你沒有,就應該利用價格回調之際買上一些。
(摘自5月26日英國《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