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居民哈利沙·雷迪感到很困惑:為何印度北方邦市場上的番茄價格會在3天內漲了兩倍?對于一些商品的價格,阿迪蒂亞·拉奧則認為“荒謬透頂”:1公斤糖索價50盧比(合1.1美元)以上,1公斤圖瓦木豆(一種印度豌豆)要價近100盧比。
在世界其他地區,類似這樣的消費者抱怨已經讓亞洲決策者們的注意力從經濟增長過慢或不增長上轉移到通脹的迅速攀升。在亞洲許多國家,通脹幽靈正以奧運速度跳出“瓶子”,令該地區的物價指數同比數字出現了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波動。
消費逼高通脹
在印度,2009年年中的物價還算穩定,但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最受關注的批發價格指數同比上升了9.89%,而前一個月的數字是8.6%。越南的通脹率在7個月內翻了一番,現已達到8.5%,菲律賓為4.2%,韓國則大幅上沖3%——中央銀行設定的通貨膨脹目標。
這些國家的通脹壓力源自不同的原因。匯豐銀行駐新加坡的亞洲經濟學家羅伯特·普萊爾-萬德斯福德表示,推高印度通脹指數的是糧食和石油價格,而澳大利亞(通脹率為2.1%)主要受中國對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推動。
通脹上升的深層原因,在于日本以外的亞洲大部分地區經濟復蘇的速度和廣度。這些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連續3個季度呈現兩位數的環比年率化增長。當下月經濟數據陸續出爐時,這些國家可能實現連續4個季度的增長。除依賴貿易的新加坡之外,所有主要經濟體的產出均已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 在美國、歐盟和日本對亞洲出口產品需求持續低迷之際,這種復蘇表明,亞洲消費者支出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了預期。新加坡星展銀行表示,在不包括日本的亞洲前十大經濟體中,私人部門消費比危機前高出了7%。
貨幣緊縮將至
星展銀行經濟研究主管柯大任表示:“人人都說亞洲消費不足。恕我直言,大家都錯了。世界上還有哪個地區在過去5個季度中消費增長7%的?美國的消費停滯不前,歐洲和日本也一樣。”
多數經濟學家預計,隨著制造商逼近產能上限,再一次刺激通脹走高,并促使各國央行收緊貨幣政策,今年亞洲地區GDP增長將放緩至平均6.5%左右的水平。到目前為止,只有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越南在危機后上調了利率。
匯豐銀行駐香港的亞洲經濟學家范力民預測,到今年年底,亞洲大部分國家的基準利率將比目前高出50至100個基點,預計印度尼西亞將加息125個基點,巴基斯坦將加息350個基點,越南將加息400個基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