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天進入第3天。 據有關媒體報道,中央政府將把明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為8%,宏觀經濟政策總體繼續保持寬松。但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當前中國經濟已明顯回升,明年的8%增長目標將與今年的“保八”不同。 新華社昨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稿”,以“中流擊水,趁勢而上”為題發表述評稱:如同“船到中流”,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的新老矛盾和問題互相交織。 新華社的文章指出,“如果在這個時候沾沾自喜、滿于現狀,不但會錯失未來發展的良機,而且可能前功盡棄。” 不過,11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定下基調,2010年中國將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但明年的財政政策將向“調結構”和“惠民生”方面傾斜,著重強調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維護社會穩定。有報道指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出2010年就業的明確目標,即城鎮新增就業崗位900萬以上,與今年持平。
宏觀政策或有三大轉變
雖然中國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率先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但中國經濟矛盾日益凸顯,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面臨六大經濟矛盾:4萬億投資是不是鼓勵了產能過剩?擴大投資是不是加劇了消費不足?“保八”是不是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相左?經濟增長是不是對沖了結構調整?信貸增長是不是導致通脹預期的元兇?“國進民退”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 新華社昨天的文章認為:現在,中國經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當經濟大幅下滑趨勢得到抑制并轉入企穩回升通道后,靠強有力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所可能產生的負面作用將逐漸顯露出來,結構調整任務由此更加凸顯。 當下,世界經濟復蘇的道路曲折漫長,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尤其是出口增長比較困難。擴大內需中,需要激發目前還不十分活躍的民間投資,進一步拓展消費增長的空間,以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特別是一些行業和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亟待破解;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亟待支持。 針對這些事關中國經濟發展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重大問題,正在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出解決的辦法。 據報道,宏觀政策方面將出現三個方面的轉變。首先,刺激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增長,將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其次,產業調整的重點將從淘汰落后過剩產能轉向支持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中國已極具前瞻性地對發展新興產業進行了戰略性和全局性部署,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第三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等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 第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政策,以穩定外資,鼓勵進口和企業向海外發展,從而平衡貿易增長。
“發展論”超過“通脹論”
明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4萬億投資計劃將繼續落實,中央投資規模將高于今年。按照計劃,4萬億中的中央投資的1.18億元中大部分將在今年第4季度和明年下發,其中2010年安排投資5885億元,高于今年4875億元的水平。由于明年中央投資進一步增加,將帶動更多地方和社會投資,全社會投資可能進一步加快。 據有關專家預測,明年財政開支將保持今年的增長勢頭,赤字規模或與今年大體相當,財政赤字仍控制在3%或以內。 對于一些學者擔心的通貨膨脹問題,有媒體認為,中央認為通脹仍處于可控范圍,因此“防止通脹不會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線”。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認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的重點放在“寬松”上,2010年的重點會放在“適度”上。這些信息表明,在決策層,“發展論”超過了“通脹論”,仍然占據上風。 不過,摩根大通投行部副主席龔方雄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表示,“比如說明年通脹回到2%-3%的話,那么現在一年的儲蓄利率是2.25%,所以為了避免儲蓄利率變成負的話,可能有一到兩次加息的空間。”
重中之重:投資帶動就業
明年就業增長形勢也存在一些變數。尤其是,當前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投資,能否帶動就業有效增長,是令中央決策層最擔憂的問題。一方面本輪大量投資仍集中于基礎設施建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就業的實際拉動非常有限;同時投資取向偏好大型國企,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并未明顯改觀,而吸納安置就業的主力軍是中小企業,從而加大了就業壓力和矛盾。另外,“調結構”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究竟能有多大,也是個未知數。 有分析人士認為,明年中央工作的重點或有所轉變,不僅關注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還將研究讓投資帶動更多就業增長。 據了解,11月下旬國家發改委就業司牽頭召開全國投資帶動就業工作座談會,已將“投資帶動就業”作為明年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據香港有關媒體報道,除了繼續落實當前穩定就業的政策外,中央將研究出臺有針對性的新政策,以促進明年就業增長:為增加投資帶動就業,中央將在投資審批過程中增加就業評估和考核;中央亦將增強對地方政府就業政績的考核和問責,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從而真正實現“惠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