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定于12月7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派代表與會,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內,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將匯聚一堂,共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計。這是近年來全球為應對氣候變化所舉行的級別最高、代表性最廣泛的一次國際會議。 氣候變化是當前整個人類面臨的最緊迫問題之一,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政府早在2007年6月份就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這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它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而在此次大會即將召開之際,11月26日,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把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到45%。中國政府的這一負責任做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稱贊。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國際社會的減排努力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目前正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關鍵時期,應對氣候變化,在體現責任的基礎上,也要充分體現智慧。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必須積極參與,否則就有可能喪失話語權和主動權,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抹黑”國際形象。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目前科學界仍有少量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一些科學家是否故意夸大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從而使得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緊迫,進而為西方國家“推銷”他們占據絕對優勢的節能環保技術造勢。盡管“陰謀論”有一定市場,但從國際社會主流意識來看,還是非常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并把應對氣候變化看作是為“千秋萬代”負責的表現。這一問題具有很強的道德評判力。所以,對于中國而言,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積極參與。不管怎么說,更清潔空氣、更少的能源消耗,無論如何,對中國自己也有利。這既是一個環境話題,也是一個經濟話題,更是一個大國戰略博弈的話題。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需要維護包括自身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要捍衛“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原則。從歷史角度來看,必須牢牢把握一點,發達國家在自身實現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成為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他們需要率先作出更大減排承諾,還清歷史上的環保“舊賬”。所以,任何不加區別,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超出其經濟、社會發展承受能力的做法,都值得警惕,并需要加以反對。從現實角度來講,發達國家經濟、科技實力雄厚,發展水平更高,他們也有能力作出更大減排承諾,并切實為發展中國家減排提供資金、技術援助。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還需要捍衛自己的發展權。中國提出削減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不是籠統地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關鍵就在于此。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新興經濟體來說,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攀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也會上升。如果片面追求控制排放總量,將會束縛中國發展的步伐,并讓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為此付出沉重代價。而追求降低排放強度,既能體現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也能為經濟發展贏得空間。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中國還需冷靜、全面地思考當前世界面臨的其他緊迫問題。氣候變化非常重要,但應對金融危機、改革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倡導自由貿易、消除南北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同樣重要。特別是,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十分脆弱,發達國家金融監管進展緩慢,市場投機炒作風潮再次涌動,跨國資本無序流動正在眾多發展中國家引發新的資產泡沫。如果忽視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世界縱使不必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后果,也將被迫面對經濟動蕩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