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領袖仍將亞洲地區視作一個商品市場。3/4的受訪者認為,亞洲公司最大的優勢在于成本及人力。亞洲跨國企業的最大弱點就是對外國文化和市場不熟悉。
不要貿然前往海外拓展和并購,你和你的海外合作者或投資人對相同問題的看法也許大相徑庭。在中外企業合作中,通常被中國企業視為獲取更多主導權的“資產”在外方眼里也許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昨日公布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亞洲跨國企業:引領未來全球市場》顯示,當商業領袖及投資專家被問及與亞洲跨國企業進行合作或注資時,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他們一致表示,戰略機遇、潛在合伙公司的能力及營運的透明度至關重要。相比之下,只有小部分人(35%)認為資產是一個重要因素。 “亞洲企業不能輕松贏得全球經濟體系領導地位,亞洲跨國企業面臨的轉型挑戰極為艱巨。”國際傳播與公共事務咨詢機構福萊國際傳播咨詢公司昨日在大連與記者分享了《亞洲跨國企業:引領未來全球市場》的結論。 福萊公司旗下機構CCW負責人Peter
J.Verrengia介紹,調查對象是來自亞洲、歐洲、北美地區的130位商業領袖、金融界人士、學者、智囊領袖、政府官員及監管機構人員。
5年后世界看亞洲
調查報告研究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Patrick
Chovanec在解讀報告時表示,許多人認為,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恰好為亞洲公司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在經歷重大變革的世界經濟中發揮新的領導作用。 亞洲地區存在著發展機遇得到了大部分受訪者的認可。調查中的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亞洲企業存在“許多發展機遇”,考慮到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這項“發展機遇”將在5年之后達到頂峰。換言之,5年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企業將面臨最佳發展機遇。 基于看好亞洲地區充滿發展機遇,多數在亞洲有業務或商業利益的商業領袖(78%)表示,會考慮與亞洲跨國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或進行兼并。而金融界的受訪者則表示,會認真考慮注資亞洲跨國企業。
亞洲獨缺“軟技能”
“發現機遇并不等于實現機遇。”Patrick
Chovanec指出,“競賽畢竟是漫長的,亞洲公司有能力一步當先,卻未必能保證在隨后的艱苦賽程中一路領先。” Patrick
Chovanec說:“過去幾十年來,亞洲跨國企業已掌握成熟的生產工藝、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在國內市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許多人認為這些公司可以生產世界上最物美價廉的產品,但價值觀溝通、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系,以及暢游于不熟悉的文化及政治體制中的能力等‘軟技能’也是亞洲領先公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商業領袖對“新亞洲領軍者”的看法顯示,他們仍將亞洲地區視作一個商品市場。近一半的受訪者提到,對海外市場缺乏了解、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缺乏全球范圍的國際分銷渠道,以及經濟下滑等宏觀問題是亞洲跨國公司的劣勢。3/4的受訪者認為,亞洲公司最大的優勢在于成本及人力。亞洲跨國企業的最大弱點就是對外國文化和市場不熟悉。盡管亞洲跨國企業已做好充分準備投入激烈的競爭當中,但它們取勝的法寶則大多依靠亞洲GDP的增長以及提供產品及服務的價值。
三種途徑實現轉型
在國際市場上還很稚嫩的亞洲企業該做些什么? Patrick
Chovanec經過大量數據分析和研究,給“新亞洲領軍者”指出3條路。他表示,亞洲企業可以通過3種途徑全力實現業務轉型:從產品導向型轉為市場導向型;從利潤趨向型轉為增值趨向型;從單純體現本土文化的企業轉變為真正具備國際風范的公司。 Patrick
Chovanec以索尼為例說,索尼的共同創始人盛田昭夫打算開辟美國市場時,本可以簡單設立一個美國銷售辦事處了事,但盛田昭夫卻采取全家移居美國數年的方法。盡管這給公司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但這一決定最終促使索尼從一家日本生產商真正躍升為一個國際品牌。 要成功開拓國外市場,亞洲跨國企業需要將“國外”看作是自家的市場。要做到這一點,亞洲跨國企業要在加強溝通、從真正意義上了解不同政體、處理好當地管理層和員工關系等方面有的放矢。 調查報告中的另一項結論是,受訪者對日本公司的評級遠高于亞洲其他國家公司,在創意、質量、可進行高端定價的增值服務、品牌認知度、市場營銷以及在美國、加拿大及歐洲把握公共政策及開展公共事務的能力等六方面,日本公司具有領先優勢,韓國公司亦表現不俗,緊隨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