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日前發表一篇題為“低廉的‘中國價格’到此為止”的文章,判斷中國的產業成本優勢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基本消失。的確,全球產業回流和近鄰效應,加大了中國產業升級的壓力。 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能源、水等資源價格的上升,低成本競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最主要原因,并非勞動力成本,而是在新的環境下,供應鏈管理成本。正如《商業周刊》那篇文章所說的那樣,供應鏈成本成為中國目前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一個最大的劣勢。由于過去我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業生產等生產領域,忽視了流通領域,使得我國的物流服務業無法滿足經濟迅速發展的經濟需求,流通領域的服務滯后成為我國承接世界產業轉移一大短板。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慢、起點低,存在著較大差距。 首先,我國缺少優良的物流企業,特別是第三方現代物流企業,導致物流成本巨大。現代物流理論認為,現代物流服務的核心目標是全過程中以最小的綜合成本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急迫問題。
其次,物流設施的建設與發展滯后,未形成一條完整的供應鏈。目前我國專業化的配送中心不多,且條塊分割,在物流量大的地方,擁擠、阻塞現象不斷,既導致了運輸費用、存儲費用和商品破損率的增加,又延遲了交貨時間。保管涉及的問題也很多,如質量的維護、貨物的堆放、庫存的控制,以及倉庫的設置等。
再次,物流服務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設與現代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目前我國網絡技術發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統建設相對滯后,很多物流企業還沒有實現網上作業,他們的信息流主要是建立在書面基礎上,因而信息滯后、失實。 最后,物流專業人才奇缺,各企業只能靠經驗來制訂物流服務標準,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務老套成規,不具新穎性,缺乏活力與競爭。 據相關報告披露,中國物流業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以上,且自2001年起,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就其他發達國家一般低于10%的比重來說,這個比例相對較高。龐大的支出數字,意味著中國物流業的營運普遍缺乏效率。雖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大部分發達國家更依賴于制造業,但運輸瓶頸、監管限制及營運問題等障礙,給物流經營商造成了較高的成本。 雖然國家已出臺了物流業產業振興計劃,但由于國內各個物流公司各自為政,且經營活動受限于所在區域,因此,中國的運輸和物流業務非常分散。據統計,2006年,中國前20大運輸物流公司的總收入約為2600億元,不足同年物流總成本的7%。這使得我國要改善供應鏈環境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相反,許多跨國企業因為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優勢,選擇了回流,而由于中國的運輸成本不斷地上升并保持在高位,那些有運輸成本優勢的發展中國家更能夠吸引國際產業轉移目的地。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國際產業的回流和近鄰效應,將會是近兩年的一個顯著的變化趨勢。如果無法在供應鏈管理上得到根本改善,中國承接世界產業轉移的優勢將徹底消失,那最終將失去我國產業升級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