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商聯合會石油流通專業委員會會長趙友山12日稱,在向發改委建議將民營油企閑置油庫納入成品油儲備時,6家儲備能力在20萬噸以上的地煉企業成為第一批獲得推薦的企業,總儲量大約230萬噸。 目前,我國的原油戰略儲備剛起步,一期4個儲油基地已經注滿,二期還在規劃中。而成品油商業儲備則還是零。
6家地煉企業入圍民營儲備
在中國化工網舉辦的第二屆山東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上,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高世憲指出,大石油公司的煉油基地不可能完全覆蓋中國的廣大市場,地方煉油需要做大做強,可以在成品油儲備中找到一個合理的切入點。 此前,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公開表示,隨著小型煉廠被市場所淘汰或為大煉油企業兼并,中國煉油產業將迎來整合。他指出,對于小煉油廠來說,一種可能是隨著市場價格變化,無生存能力的將自生自滅,另一種可能是被大型國有石油企業兼并。 趙友山認為,能源局的態度是要地煉企業自生自滅,因此地煉企業必須自己去要政策。不論是爭取放開原油進口資質還是將民企閑置油庫納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都是在“要政策”。 他表示,有關部門已經要求他們提供更詳細的資料,例如國外對于成品油戰略儲備的一般標準,以及提供一批有能力進行儲備的地煉企業名單。他已經將國內6家最大的地煉企業名單上報,這些企業儲備能力都在20萬噸以上,總儲能大約為230萬噸。 “事實上,在國外有10萬噸的儲備能力就可以做成品油商業儲備,甚至更低,這是藏儲于民。”趙友山說。
并購不局限于國有公司
對于地煉企業來說,目前面臨的困境是:原油資源被三大石油公司壟斷,而燃料油從今年初開始征收100%消費稅,給地煉企業致命打擊。2月份地煉企業的開工率只有16%,3月份以來還在降低。 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表示,政府鼓勵煉油企業做大做強,提升核心競爭力,可能引發并購。業內人士指出,并購并不一定局限于國有公司。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對地方煉油企業都不利,想要盡快做大做強難度較大。對于地煉企業來說,彼此之間進行收購兼并能夠較快的擴大實力,鞏固區域市場,如果有意向向三大公司靠攏的話,也能獲得較好的議價。 去年率先進入中海油麾下的山東海化集團因為能夠獲得集團的石油資源,該公司人士在會上表示,公司目前是降薪但不裁員,上游原料能獲得保證,現在就是抓成本、練內功。趙友山認為,悲觀地看,如果政策持續下去的話,三分之二的石化流通企業將死掉,地煉企業甚至可能剩不下多少家,還能撐多久要看企業自身的規模和實力。他呼吁放開原油進口資質,民營企業進行成品油商業儲備,以及放開民企與外資的合作。 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要求已經提出“要抓緊落實成品油儲備”,加大對石化企業的信貸支持,而向地煉企業提供信貸的銀行界人士表示,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讓他們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