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疾馳的火車,帶走了一個曾經的億萬富翁。1月5日,曾經是德國第5大富豪、位列福布斯全球富翁榜第94名、名下資產超過90億美元的默克勒選擇了臥軌自殺。
正像一首歌里唱的,“從哪里開始從哪里失去”,據德國警方透露,默克勒的自殺地點選擇了其家鄉的小鎮,警方還發現了一紙表明其為自殺的遺書。一個74歲的老人何以至此?
選擇自殺的國外富豪
默克勒生前的投資領域遍及水泥、機械和藥品行業,因押注于大眾汽車、所持海德堡水泥公司股票價值下跌和債務日益增多而連續遭受打擊,默克勒麾下的控股公司所欠銀行的貸款總額大約為50億歐元(約合67億美元),更嚴重的是,默克勒家族債務的螺旋式上升,讓他終于無法承受了。
戲劇性的一幕是,就在默克勒自殺后不久,默克勒的家族企業集團獲得了期盼已久的過橋貸款,數額約為4億歐元,可惜,這對默克勒本人來說已經毫無意義了。
俄羅斯百萬富翁謝爾蓋·波利亞科夫有兩筆大的貸款,一筆是30萬美元的房貸,另一筆是150萬美元的進貨貸款。他名下擁有一個大型連鎖店和一家意大利酒店,他的生意主要是經營世界著名品牌服裝。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俄羅斯人開始過起節儉的生活,很少有人再光顧這種價格昂貴的精品店,致使精品店的生意日漸冷淡。
今年1月,波利亞科夫的身影曾經先后出現在3家銀行里,但最終失落而歸,因為3家銀行都拒絕了他的貸款請求,于是,他買了繩索回家……
據美國芝加哥一家財富研究機構進行的調查顯示,凈資產達到或超過100萬美元的受訪家庭中,55%擔心他們不會有足夠的資產保持現有生活方式,九成人擔心經濟長期低迷。
經濟的低迷造成了企業家的破產和債臺高筑,于是,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上的著名富豪自殺的就不在少數了。
與默克勒同一天走上不歸路的還有美國的地產富豪古德。去年12月,受麥道夫詐騙案所害蒙受巨額損失的法國基金經理德拉維耶伊謝,在紐約自殺。今年1月19日,一度擁有5億歐元身家的愛爾蘭地產大亨帕特里克·羅卡開槍自殺。1月14日,莫斯科“索比”音樂中心經理弗拉季米爾·祖布科夫在家中開槍自殺,在遺書中他表示,他無力償還1億盧布的貸款。
中國富豪的不歸路
國內,因選擇自殺這條路而被媒體報道的富豪也有不少。
2008年10月15日,在我國盛產糖、號稱“最甜的地方”湛江,46歲的糖業巨頭廣東中谷糖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龐貴雄選擇了跳樓自殺。本來應該甜蜜的“糖王”龐貴雄,卻有了一個苦澀的結局。
龐貴雄曾經親手建立了龐大的糖業王國,他的集團公司注冊資金5600萬元,總資產達到13.8億元。
資產不少,欠債更多。龐貴雄2007年曾到農業發展銀行貸款9500萬元,按照合同期限,2008年8月到期,但由于財務緊張,等到合同到期的時候,龐貴雄只能拿出4500萬元還貸銀行。有媒體報道,龐貴雄還向私人客戶借貸,如果算上國內幾大銀行的債務,估算總額高達10億元左右。
一場金融危機,給中國的外貿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正是這次金融危機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區域,一些瀕臨破產或已經破產的企業家,用最慘烈的方式離開了人間。
2008年8月12日,浙江一新制藥董事長鄭亞津在自己辦公室自縊身亡,據知情人士稱,關于鄭亞津自殺原因傳言眾多,但公司長期經營不景氣和負債過高的確也是事實。
去年5月,51歲的景德鎮市信義房地產開發集團董事長邵和諧,個人資產達到1.2億元人民幣,卻被高利貸所逼自殺身亡。去年7月,永嘉甌北的浙江云光泵閥制造有限公司老板朱吉光,因擔保1000多萬元高利貸,被“債主”輪番逼債,無奈自殺。去年8月,廣東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樹鴻,因在美國市場產品召回,不堪巨額損失,自殺身亡。去年11月,江蘇不銹鋼巨頭江蘇興利來特鋼有限公司老板包存林因遭遇行業寒流,資金鏈斷裂選擇自殺。
自殺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這次,富豪們的不幸卻有了相似之處,走上不歸路的富豪們都是由于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以及債臺高筑。
這些富豪大都白手起家,他們付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應該經歷過無數的失敗和挫折,與一般人相比,他們應該具備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質,可是為什么卻承受不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呢?
“經濟低迷是很重要的原因吧,富豪原先可能都沒有這種心理準備,很多人沒有想到這次金融危機會如此嚴重,形勢不樂觀時,當一個富豪負債比較多,超出他的預期范圍時,他就容易比較急躁,失去信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這樣看待富豪自殺的現象。
“國家與國家的不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就不一樣。”該教授分析,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還不成熟,富豪的成長時間也比較短,因此,他們防風險能力差一些。此外,經濟危機可能只是個富豪自殺的導火索,富豪自殺還有更多客觀與主觀的問題。
“富豪自殺往往是遇到了突發的重大事件,發生的心理應激反應。”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副院長白學軍教授說,“在心理應激發生時,會出現人的思維狹窄、容易走極端的情況,因此,在發生心理應激時,要分析心理應激的來源,富豪也要反省自己過去辦企業的理念、思維和方式等,危機發生之前就要提高防風險意識,做好應急方案,而且方案不應該僅一種,應該是多種預案。”
白學軍提醒富豪們,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心理應激能力之外,在平時的工作之余也要注意給自己減壓。一是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調節;二是通過社會支持網絡,通過與家人或朋友的交流獲得克服壓力的自信;三是通過宣泄的方式釋放壓力,比如參加體育比賽、唱歌等方式;四是改變陳舊的觀念,不能迷信,而要勇敢地去面對困難;五是自己要相信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