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雙方的利益博弈正變得越來越有意思:電企開始抱團海外購煤,以突破煤電雙方久談不下的新年度電煤價格合同。
出海:表明一種態度
昨日(2月18日),有消息稱,數家廣東電企已經與越南煤炭總公司簽訂了總數達700萬噸的煤炭合同,其中也包括廣東省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發電企業——粵電集團簽訂的煤炭量達到了300萬噸。之前幾天,大唐、華能等電企聯盟成員就已經從印尼和俄羅斯等地購買了國外相對廉價的煤炭。而此次合同的簽訂似乎也進一步印證了電力聯盟繼續堅持著他們共同的協定:一旦煤企堅持不降價,他們就會從國外引進價格相對低廉的煤炭。 “這次的合同并不讓人感到意外,不光是便宜的原因,以往幾年廣東電企就頻頻購買海外尤其是越南方面的煤炭。相對從北方運煤,廣東電企從越南方面運煤更劃算。”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煤炭分析師宋亮表示,根據2008年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年廣東省進口煤1128萬噸,盡管與2007年相比下降了22.5%,但是進口量仍然高居全國第一位。 宋亮認為,此次廣東電企簽訂的量雖然很大,但還不足以滿足廣東全年發電的需求。“從運費上、成本上考慮,北方的電企不值得引進大量的國外煤炭。”他認為,相比南方電企,北方電企從國外進口煤炭就不合算。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大唐、華能、華電進口國外煤炭的量分別為26萬、20萬、13萬噸,數量頗少,不能與廣東電企的進口量同日而語,甚至可以用“零星”來形容。 那為什么電企還要一再宣稱引進國外的煤炭呢? 某電企的負責人曾這樣對媒體表示,不看海外購煤的結果,現在首要的是在氣勢上向煤企施加壓力。這個表態或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電企購買國外煤炭的真正原因。
死磕:沒有退讓跡象
雖然從目前情況來看,煤電雙方的經營現狀都不是很樂觀,但雙方死磕的態度卻沒有退讓的跡象。 昨日,秦皇島的煤炭5500大卡的山西優混價格為每噸550-570元,較2月16日又下降了10元左右的價格;5000大卡的山西大混價格則為470-480元,較2月16日同樣下降了5元。可以說,這使得煤炭企業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也使得他們在與電企的談判中“籌碼”削弱了不少。此外,煤企還面臨著一些不利的因素。首先,隨著冬季取暖的結束,煤炭的消費相對之前肯定會繼續回落,這也進一步影響著煤炭的價格。其次,煤炭出口由于受到國際需求下滑等多方面的影響,出口量呈逐步下滑之勢。根據2008年的數據,全年煤炭出口量為4543萬噸,較之前一年下降了14.6%。但這似乎并不能改變煤炭企業的強勢——煤企采取限產措施應對價格下滑。 不過,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些措施還并不足以應付煤炭價格下滑的趨勢。 同樣,電力企業煤炭儲量也不樂觀。據了解,目前部分電企的庫存煤量只剩下15-20天的發電量,情況也相當嚴峻。 “現在電企之所以遲遲不肯簽訂合同,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煤炭的價格還有很高的降價預期。”宋亮表示,總體上看,中國煤炭還是處于產能過剩階段,供應量也異常充足。國家現在經濟又處于低位運行的階段,需求肯定沒有以前旺盛。宋亮表示,現在很明顯,煤電雙方都在硬撐,而這時也就需要比較雙方的底氣和籌碼。 宋亮給出了電煤談判合攏的詳細預測:“或許在4月份,電煤之間的扯皮就將結束,估計那時候的煤價已經回到了雙方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如果那時候還是沒有簽訂合同,他認為可以用另一種辦法解決:一月一簽,甚至一周一簽。“這樣的方式相對公平,雙方也就不會為煤價的變化煞費苦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