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 | 吸收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30年來,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快速發展,規模逐步擴大,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日前,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就此相關話題接受了本報專訪。
我國仍需積極利用外資
問:新的形勢下,應如何對待外資?如何更好的引導、發揮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馬宇:如何看待“外商投資的抑制效應”?我認為,是否抑制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取決于基本的市場規模。如果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且產品層次很豐富,這種市場就不會被外資獨占,會給其他企業創造入門的機會,入門后,進了第一層就可進第二層,逐步遞進。 第二,產品的替代性。有些產品,如碳酸飲料,確實容易形成寡頭壟斷,全世界就兩家。但是有可替代產品的行業形成的壟斷不叫壟斷。絕大多數產品是不具備這個特點的,所以沒必要擔心壟斷。 第三,市場主體。本地企業是否有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很重要。對中國民企而言,只要給空間,沒有發展不起來的。 第四,有法律政策和政府管理等多方面規制。外商投資給市場競爭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完全可以通過有效規制來降低乃至消除。 所以,中國不用害怕外商投資的抑制效應。 在新形勢下,只有開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外資。更大程度的開放,才會提高外商投資進入的門檻,使其不得不引入先進技術和加強研發,從而達到“限制和鼓勵”的雙重目標。就我國外商投資政策取向而言,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仍是必須關注的,尤其是重要服務業行業。同時,配合貿易政策調整、投資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需要,放松外商投資的股權限制和投資管制;配合金融體制改革和資本市場的開放,推進新的吸收外商投資方式;加大落后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調整外商投資區域結構?傊,以開放來引導外商投資投向,以競爭政策來規范外商投資,以外資政策來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等目標的實現。
吸收外資經歷四個階段
問: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30年來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馬宇:我國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方面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時期: 第一階段是1978年—1985年。中央決定建立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窗口”;1984年,進一步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城市。與此同時,吸收外商投資正式起步。 第二階段是1986年—1991年,外商投資制造業有了較快發展。198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鼓勵外商投資技術先進和產品出口項目。1988年國務院又把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批準海南建省并設立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決定開放上海浦東。在此期間,全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5706家,實際使用外資190億美元,年均35億美元。 第三階段是1992年—2001年。在此階段,區域開放由沿海向內陸省市擴展,中國利用外資步入高速發展期。外商投資從一般簡單加工擴展到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項目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地區利用外商投資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2年當年合同外資金額超過前13年總和。這9年年均利用外資金額達到359億美元,是第二階段的10倍。 第四階段是2002年至今。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 自1992年起,我國已連續16年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外資帶來“鯰魚效應”
問: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如何?外資給我國到底帶來哪些影響?
馬宇:截至目前,約占全國企業總數3%的31萬家現存外商投資企業總體運營情況良好,1990年以來其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稅收、銀行結售匯順差值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幅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國民經濟總量,特別是在國民經濟增量中所占比重穩步提高。 從中國資本構成看,外資占比不大,但是它的多方面作用,不是用其比重能夠反映出來的。 首先,引進外資加速了我國的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 其次是帶來了管理等制度要素。外企的進入,告訴國內企業市場化的企業應該是公司制,有董事會、現代企業治理架構等。國內企業也學到了在市場的條件下去經營管理企業。在宏觀上,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是帶來了現代企業的經營意識,如品牌、營銷等。 四是帶來了外匯和資本。開放初期我國既缺外匯又缺資本,外商投資是很重要的彌補。 五是帶動了開放型經濟發展,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 六是外資在中國,培養了從管理人員到技術人員、普通員工、產業工人,從高層到低層各類人才,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 七是外商投資促進了競爭,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引進外資就像一個支點,它“撬動”的是中國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