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新華社發 |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蔓延,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面臨著嚴峻挑戰。深圳市和上海浦東新區這兩個處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排頭兵審時度勢,以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后盾,采取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挑戰,保證經濟平穩運行。
多管齊下應對金融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給深圳市和上海浦東新區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深圳市政府從今年初開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問題,加快出口產品的結構調整等。 “我們加大了對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在4月份全方位調整了投資計劃,保證了1—9月份經濟11.5%的增長速度。深圳的經濟發展是從年初的9.3%逐月回升,主要經濟運行指標表現了健康、平穩的發展態勢,這已經成為面對金融海嘯的一個亮點。”深圳市市長許宗衡說。 為了應對挑戰,上海市政府也早早著手,針對實際情況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首先是進一步抓投資項目的落地。通過大半年的努力,擴大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第二是主要抓對有關政策的落實。第三是做好為企業服務,及時了解企業的困難,尤其在地方政府能夠發揮作用的方面,包括協調有關部門提高通關的速度等。第四是幫助企業解決資金融通。政府財政拿出4億元,專門為有市場、有訂單,但是缺少流動資金的企業進行擔保,或者進行一部分貼息。此外,還采取了改善民生等措施。
深圳從“制造”轉型“創造”
深圳能如此快速有效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與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不開。 2007年深圳市專利申請量3580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9198件,占53.6%,連續兩年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PCT國際專利申請2170件,占全國總量的39.8%,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位;全市自主品牌已達5萬多個,被評為全國品牌之都,其中擁有的中國世界名牌數量占全國的三成。 一系列數字證明,如今,深圳“世界工廠”的歷史已成為過去,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第一支柱產業。
浦東服務經濟漸成主體
上海浦東新區從設立到現在,18年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種歷史性的變化,有三組數字可以說明。一是經濟總量,1990年浦東的GDP總量60億元,2007年的時候2751億元,年均增長18.1%,增長40多倍。浦東的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也從1990年的1/12上升到去年的1/4。第二組數據反映在財政收入上,1990年的財政收入不到10億元,去年已經達到了854億元。第三組數據是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升,到去年年底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3元,農民的純收入是12276元。”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介紹說。 在產業投資結構方面,浦東18年來開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點,如今已經初步形成了現代的產業集群。1990年以前第一產業比重超過20%,第二產業占據絕對優勢,到了2007年第一產業僅占0.2%,第三產業已經超過50%,第二產業大概在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