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總量達3萬多億元,連續19年居全國之首 ●
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
省長介紹,將從五方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
 |
廣東省廣州市城市標志性建筑,天河北中信廣場夜景。小春
攝 | 本報廣州11月13日電
廣東省經濟總量去年年底已超越臺灣,經濟增長創造世界奇跡。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表示,初步預計今年廣東全省GDP增長將達到10.2%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省實現GDP25300億元,同比增長10.4%。經濟發展從數量、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改革開放30年,廣東取得了輝煌成就。 廣東日前又公布了16條促進經濟增長和加快產業轉型的政策措施,為此,廣東省級財政將在明年底前投入近1000億元,帶動全社會投資1.3萬億元。 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廣東GDP總量31084.4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42.4倍,29年翻了5.4番。1979年-2007年,除4個年份為一位數增長外,其余25年,均為兩位數增長。 廣東經濟總量1989年超越江蘇成為全國第一,至今連續保持19年穩居全國之首;占全國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2.5%;經濟總量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的跨越僅用了2年的時間。與“亞洲四小龍”GDP總量比較,2007年已趕超其中的“三小龍”。1979-2007年年均增長為13.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增長幅度位居各省之首。 2007年,廣東的人均GDP33151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突破4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相當于1978年的22.8倍,29年翻了4.5番。 與此同時,廣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從加工型轉到制造型,并開始進入服務型發展階段,產業布局和結構日趨合理,現代產業體系已具雛形。產業結構隨著工業化進程呈現由低級向高級并不斷優化的變動過程,三次產業比重從“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格局,并逐步向“三、二、一”產業高級化格局轉變。 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30年來,廣東從創建經濟特區起步,始終堅持以解放思想開路,率先實踐科學發展觀,完成了從經濟落后的農業省向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跨越,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廣東的成功,不僅為一個地區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而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實踐樣板。 今年以來,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動作表現出了許多大手筆。 廣東省發改委透露,國家發改委牽頭,各部委專家學者200多人不日即將到達廣東,展開廣東改革開放30年來史無前例的高規格調研。珠三角規劃即將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從廣東省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廣東今年開始新啟動的十大工程共安排重點項目222項,總投資22770億元,其中交通運輸體系工程、能源保障工程和先進制造業工程投資額排在前三位,分別為6472億元、5534億元、4814億元。這十項重點工程包括交通運輸體系工程、能源保障工程、現代服務業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工程、先進制造業工程、現代農業和水利工程、產業轉移工程、宜居環境工程、社會發展工程和資源儲備保障工程。 黃華華近日介紹,當前廣東將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堅持擴大內需,努力挖掘消費增長潛力。改善出口結構,加快轉變外經貿增長方式,做大做強外向型經濟。 防止物價繼續上漲。要堅決貫徹落實好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加強市場監管和穩定物價工作。 率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結合廣東實際,遵循國際產業發展大勢,促進形成既與世界接軌又有廣東特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完成節能減排約束性任務。要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實施末位排名制,推動節能減排真正成為產業生態發展的硬指標。 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當前,財政新增投入除投入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外,主要應用于改善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醫療、社保、教育,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