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0-27 作者:董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近日發布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07-2008)”。報告預測,2008年民營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經濟效益和社會貢獻也會有較大幅度攀升,各種所有制經濟競爭新格局日漸成型。
不過,受國際和國內多種因素的影響,民營企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在報告中將之歸納為“四難”,其中第一難就是“非公經濟36條”及其配套措施實際執行不夠理想。
2008年是“非公經濟36條”公布的第四年,計劃中的37個配套文件也已出臺了35個。然而這些措施在實際經濟生活中仍有一些麻煩。“主要表現為歧視觀念依然存在,一些政策要真正落實到位,仍有較大難度;一些部門和地區存在政策執行不力,透明度不高等現象。”黃孟復在報告前言中說。
根據工商聯關于“非公經濟36條”落實情況的問卷調查顯示,目前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依次是:融資渠道、執法環境、權益保護、稅費負擔、市場秩序、行業準入、政府溝通、土地使用、輿論環境和地方保護。其中行業準入和壟斷方面障礙最大的前五個行業分別是電力、電信、石油、金融服務業和公用事業。
第二“難”是金融稅收環境仍不寬松。“金融產品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結構失衡。”
目前,中小企業對我國GDP的貢獻達到60%,但是融資方面卻缺少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持,主要依賴于間接融資。由于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滯后,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通過股權或債權市場吸納社會資金,創業投資機制尚未形成,產權交易更是有場無市。
另外,在稅收上,企業負擔過重,而且稅外收費多。“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07-2008)”提到,1/3的稅,2/3的費,一些民營企業常常要應付各種檢查、攤派、罰款,對此意見很大但很無奈。
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和公用事業仍存諸多障礙,被黃孟復列為第三“難”。雖然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作了明確規定,可是實際操作過程中“玻璃門”現象常在。“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07-2008)”以天然氣開采為例做了說明。國家有關文件明確表示民營企業可以進入,但有關部門的制定具體政策時,卻設置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企業注冊資本要有40億元以上。類似這樣的資本實力、技術水平、從業資歷等“玻璃門”頗有一些。
“再者,市場環境方面還存在麻煩,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企業化,特別是一些由國有企業壟斷的行業領域,利用國有企業特權和對資源的壟斷,采取各種手段加強其壟斷地位,以不公平的方式與民爭利,很有可能形成新一輪壟斷資源分割市場的局面。”報告點了2007年12月29日國家廣電總局和信息產業部發布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此規定要求提供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必須“具備法人資格,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單位”。現在大部分網站都是民營公司,這無疑人為地把它們硬性推向國有企業,或必須尋找國有單位作為“紅帽子”。
民營企業發展的最后一“難”則是成本上升和管理水平不高影響企業的發展。黃孟復說,“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壓力、出口退稅取消或降低,提高了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學歷普遍偏低,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專業結構單一,制約了企業進一步發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