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第一家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掛牌設立。引人注目的是,同一天,新聞出版總署還與上海市政府簽署了部市合作協議,表示要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有評論說,這是我國文化產業中第一個具有如此高規格合作推進機制的領域,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籌謀下,上海的數字出版正強勢起跑。 出版人心知肚明,數字出版的前途不可限量。目前,互聯網上付費閱讀、無線音樂下載、網絡游戲等數字出版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年增長率超過30%。如去年上海網絡游戲實現銷售收入63.7億元;從事網絡文學業務的起點中文網,目前收錄有高達20萬部的原創作品,總字數高達120億字,所擁有的資源超過一家中型出版社。 面對數字化浪潮,一些擁有技術、渠道優勢的企業參與出版業,發展迅速,逐步掌握大量內容,而傳統出版商卻始終有搭不上脈的困惑,越來越失去主導權。 怎樣實現出版業的轉型跨越?有人說,技術商就是擅長技術,做一段時間后必然需要和出版商合作,用不著擔憂;有人說,傳統出版社再這么下去沒有什么價值;有人則懷疑,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至今看不清楚,我們內容商還是再觀望一下為妥。 事實上,危機正在逼近,競爭就在眼前。傳統出版業面臨的,遠不只是被國內技術商、渠道商“邊緣化”的問題。今年4月,擁有包括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等多種優秀學術期刊的英國自然出版集團,與國內兩家頂尖的生物醫藥學術期刊簽訂了至少3年的合作協議。這一合作,無疑有利于我國學術期刊“借船出!,擴大國際影響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國內最頂尖的雜志都被國外公司買斷數字版權的話,國內期刊對內容資源的掌握就存有疑問,中國科學家要看自己的文章,還得向國外公司付出美金。 專業期刊數據庫在國外發展迅速,有的大型期刊出版集團數字出版的收入已經占到總收入的70%,一些專業學術期刊已經不再出版紙質版。這些期刊集團的眼光也瞄向了中國。據了解,去年一年間,世界五大出版集團以及正在構建數字圖書館的最知名的網絡企業都紛至沓來,希望與中國內地的核心期刊、圖書出版單位開展合作。盡早把更多的國內優秀期刊和圖書資源吸納到自己的平臺上,顯然可以向全球客戶賣出更好的價錢,有關人士分析說。國外出版人對數字出版、內容為王的敏銳度,顯然已跑在我們前面。 數字出版的贏利模式確實尚不完全清晰,作為新興產業,現在所做的工作,難免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之感。對我國而言,如不能盡快發展數字出版,難免導致內容資源持續外流,在國際競爭中居于被動。而這,或許正是新聞出版總署與上海市政府要部市合作推進發展的原因:一方面基地是試驗田,為新興產業探路;一方面,基地是橋頭堡,須及早參與國際競爭。 盡管張江基地的設立,少不了政府部門的“推手”。但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焦揚說:“企業是基地發展的主體,產業發展模式要靠企業去摸索。政府部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片土壤,提供政策支撐,提供服務平臺,營造適宜的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