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曾以“霧都”聞名于世。 上世紀50年代,倫敦嘗到了工業化的惡果。當年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為“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靄,1952年12月4日變成了震驚世界的殺手:工廠和住戶排出的煙塵和氣體大量在低空聚積,整個城市為濃霧所籠罩,濃霧整整有五天不散。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霧之后幾個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這次災難對英國人震動很大。 為順利解決令很多國家頭疼的空氣污染問題,英國動用的利器有四招:一是立法提高監測標準,改善空氣質量;二是科學規劃公共交通,減少道路上行駛的車輛;三是控制汽車尾氣、減少污染物排放;四是科學地建設城市綠化帶。
重拳出擊控制排污
1956年,英國政府首次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在城區設立無煙區,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發電廠和重工業等煤煙污染大戶遷往郊區。政府頒布的關于控制大氣污染的法令還有《控制公害法》、《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和《汽車使用條例》等。 英國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限制汽車尾氣排放的措施,如推廣使用無鉛汽油;在車輛年檢中嚴格檢測尾氣中排放是否達標;在市中心設立污染檢測點,警察可攔截有過多排污跡象的車,并有權對未通過測試的車主實施罰款。 為了緩解交通擁堵,2003年2月,倫敦市政府開始對周一至周五早7點至晚6點半進入市中心約2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機動車,每天征收5英鎊的“交通擁堵費”,由此獲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倫敦公交系統。此后收費區域不斷擴大,收費標準也提高到目前的8英鎊。 迄今為止,交通擁堵費政策取得了成功。目前,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60000輛,廢氣排放降低12%。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開車上班,而是紛紛選擇乘坐公共汽車和地鐵。更重要的是,人們在路途上花費的時間顯著減少,出行時間縮短了14%。 不久前,倫敦市還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計劃在近20年的時間里,減少倫敦私家車流量9%。
倡導綠色出行
以自行車為標志的“綠色交通”近幾年在英國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倫敦市民選擇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2007年,倫敦市長利文斯通推出自行車出租服務,并計劃在未來的10年內投資5億英鎊在提高自行車和步行的計劃上。該計劃還包括在倫敦市區建立多條自行車專用道,在倫敦外圍地區規劃每小時20英里時速限制的自行車區。 當局還修建了1000英里長的自行車線路網。目前,倫敦已有350多條自行車專用道。人們甚至可以在總長800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上穿越整個英國。 在倫敦城市外圍,政府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到20世紀80年代,該綠化帶面積已達4434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之比達到2.82∶1。遠期綠化帶規劃面積可達5791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之比可達3.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