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30日電
今年以來,國內鋼材價格走勢基本是“漲”字當頭。截止到5月中旬,國內鋼材價格綜合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3%以上。目前,大部分鋼材主流品種的價格都已處于歷史高位,大螺紋鋼品種噸價沖破6000元的“天價”。
不少業內人士已感覺到鋼材價位“高處不勝寒”的危險。一些敏感的經銷商希望“鋼價能夠調整一下,恢復一點彈性”。推高價格不能成為一種“慣性”,高位鋼價渴望理性回歸。
國內鋼價:“漲”字當頭
年初曾經有專家認為,今年國內鋼價會有一個“過度上漲”階段,高成本已在“侵蝕”鋼鐵業利潤空間,漲價就成為產業離散度較高的國內鋼鐵業過度博弈的一條主要出路。
在經歷了年初一段相對短暫的“盤整期”后,國內鋼價在春節之后一路上揚,特別是在巴西礦業巨頭與世界鋼廠就國際鐵礦石年度基準價格上漲達成協議之后,鋼價更是呈直線式上漲。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到今年一季度末,國內市場鋼材綜合價格指數達到142.31,比年初上升17.1點,上漲13.74%,其中長材上漲10.61%,板材上漲14.39%。
進入第二季度后,鋼價依然不改“漲”字當頭的態勢,甚至出現了8個星期連續上漲的局面。據國內知名資訊機構“我的鋼鐵”的監測,在這近2個月的直線性“連漲”過程中,只出現了屈指可數的幾次“周末回調”和漲幅收縮。到5月中旬,“我的鋼鐵”國內鋼材價格綜合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3%以上。
鋼鐵分析師曾節勝認為,國內鋼價大漲有多種原因,其中包括鐵礦石、焦炭大幅漲價帶來的成本推動;今年以來國內粗鋼產量增幅明顯下降帶來的供應偏緊;國際鋼價大漲造成的聯動效應以及國內鋼材需求保持旺盛等多個方面。
鋼價開始出現“盤整”跡象
到5月下旬,國內鋼價的“連漲”暫告結束,出現了一些“盤整”跡象。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等華北地區建筑鋼材噸價出現了200元以上的大幅回落。這種“盤整”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但至少是一個“信號”。
有市場經銷商曾對記者說,“價格太高了,有點寒氣襲人。千萬不能被高價逼到墻角。”在一次行業研討會上,一位馬鋼銷售部人士說,價格推高如果再保持這種無意識的慣性狀態,“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資金鏈繃斷”,市場出現大起大落。
據“我的鋼鐵”對國內鋼廠和經銷商的一次最新抽樣調查表明,認為鋼材市場正在進入盤整期的比例已明顯上升。其中認為螺紋鋼價格將會盤整下跌的比例達到60%左右;認為熱軋板卷價格將趨于盤整的占到70%以上。
在調查中,不少廠家和經銷商反映,市場心態正在變得謹慎,資金壓力顯現,有些商家開始套現以規避風險;熱軋板卷等品種的市場消費需求有所減弱,一些下游用戶開始對高鋼價有所“抵制”;歐美等出口市場即將進入“夏休”期,出口需求可能放緩,國內資源投放將相應有所增加。總之,前期以成本為主要支撐的鋼價“推動效應”將告一段落,后期下游消費用戶對鋼價的“反作用力”將逐步體現。
震災過后更要理性主導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災區將進入重建階段,市場秩序的穩定也是對災區和全局的支持。作為國內最大鋼鐵企業的寶鋼集團已明確表示,正在全力增產災區活動安置房所需的彩涂鋼板,并且保證彩涂鋼板維持現行價格不漲。
這是災后理性引導市場的一個“信號”。據此間一些鋼鐵分析專家的初步估算,在災區重建過程中,建設過渡安置房、恢復橋梁公路以及重建房屋、公用設施等,至少需要300萬噸的鋼材。這一“特殊”的用鋼需求,亟待一個穩定和理性的市場運行環境來支撐。
鋼鐵分析專家汪建華說,在國外主要鋼鐵企業紛紛上調鋼材價格之際,中國國內鋼材價格在近期出現了“理性的回調”。這種回調有利于后市更穩健運行。鋼材價格處于“戰略性的中間地位”,對工業品價格有一定影響,而工業品價格又會對居民消費價格產生影響。作為工業基礎原材料的鋼材,在國家正加緊防止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下,理應保持價格調整的理性節奏和幅度。
曾節勝認為,由于不少下游用鋼行業利潤率并不比鋼鐵業高,高鋼價對下游的成本壓力已經開始聚集。其實,從生產效率和能耗指標等方面來看,中國鋼鐵業成本壓縮空間還很大,不能完全靠漲價來轉移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