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英美決策者因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整夜失眠的時候,新興經濟體卻在擔心國內日益攀升的物價水平。匯豐銀行預測,今年新興經濟體的平均通脹率將升至6.6%,為10年來最高。 食品和能源價格的飛漲是新興市場對通脹感到頭痛的原因之一。貧窮國家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高于富裕國家,所以谷物和肉類價格上漲對其整體物價水平的影響較大。但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在新興經濟體,除去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率也在攀升,這就說明,除了外界因素外,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是高通脹的重要推手。 美國經濟的不景氣似乎沒給新興經濟體帶來過多影響。匯豐銀行預測,新興經濟體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平均能達到6.5%)可能是發達國家的4倍多。不過,即使“脫鉤論”能夠成立,發達國家也跟新興經濟體的寬松貨幣政策脫不了干系。 除海灣國家外,很少有國家現在還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但多數國家都努力避免本幣兌美元的大幅升值。這意味著,當美聯儲調低利率時,新興經濟體為防止資本大量流入推高本幣匯率,也有調低利率的壓力。在美聯儲4月30日再度降息后,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和巴林都采取了減息措施。表面上看,要應付通脹壓力,新興經濟體應當加息而非減息,但僵化的貨幣政策體制使得這些理論難以付諸現實。 經濟學家通常會給經濟過熱的新興經濟體提出本幣升值的建議。這有助于通過降低進口價格來控制國內通脹,而且,彈性匯率制將為獨立的貨幣政策留下空間。表面上來看,本幣升值是個顯而易見的出路,但匯豐銀行的報告卻指出,升值會誘發很多問題。 首先,本幣需要升值多少才能將通脹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呢?2005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18%,2003年以來巴西雷亞爾升值超過100%,可這并沒能阻止兩國通脹抬頭。其次,允許匯率浮動的危險是,國外資本的涌入可能會不合理地推高本幣匯率,這不僅會削弱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還會使本國經濟很容易受到資本流動的影響。此外,我們還必須考慮的是,在美國的經濟不景氣已對新興經濟體的產品出口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讓其本幣突然升值還是不是明智的選擇。
(肖瑩瑩編譯自5月16日英國《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