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強增加農田產量的研究,增加水利及農村交通方面的投入,以太陽能和風能為非洲農場提供電力,以不可食用的作物代替玉米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這些措施最終都會有助于緩解全球糧食危機,但是否有一個能在未來一兩年就見效的應急之策呢?以下四策常見諸國內外報章。 停止囤積。當前的危機代表了全球農產品市場的崩潰。高漲的價格當可推動糧食生產,并可運送至全球。但如果各國囤積糧食供應、限制出口,上述情況就無法實現。全球約40個國家都在采取這樣的措施。日前,世行讓烏克蘭政府相信:限制糧食出口是在破壞其全球糧食供應大國的名聲,從而促使烏克蘭取消了糧食出口限制(烏克蘭一度有“歐洲面包籃”之稱,也愿意重奪這個稱號)。烏克蘭總理對世行幫助解決通脹問題的舉措感激不已。 當地采購。美國通常會提供大量食品作為援助。另一方面,歐洲則提供現金,用以在當地采購食品。在缺乏本地種植的糧食的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成品糧對于供給饑餓人群很重要。但在其他地方,直接提供糧食會損害當地農民的利益。 規定補貼指標。在糧價飛升引發騷亂之時,不難理解為什么各國政府都愿意對糧食收購提供補貼。但亞洲、非洲和拉美曾經有過教訓:補貼數額太大,給經濟造成了破壞。關鍵問題是:弄清“貧困”和“中產”之間的區別,在印度、中國和整個非洲,每周薪水達到100美元就可能算中產階層了。 向日本施壓。自3月中旬以來,由于恐慌性的搶購和囤積,日本大米價格劇漲了大約85%。他們本可以極大地緩解這一壓力。日本擁有150萬噸大米的庫存,絕大部分進口自美國。日本不讓這些大米流入市場,以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說,其中一些庫存大米已經是幾年的陳米,有的被拿來當作飼料。每年交易的大米約在3000萬噸左右。日本每年以人道主義援助的形式出口20萬噸大米,但它有能力提供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