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成為今年兩會的“關鍵詞”。
3月18日,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時,針對未來5年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指出,要在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有新的突破,重點抓好兩個環節,就是擴大內需和自主創新。此前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有七處提到了“自主創新”。
以前,提到自主創新,人們首先想到科研院所;如今,說起自主創新,人們會聯想到企業。
“問我企業創新路,唯有源頭活水來。”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黨組成員張景安認為,只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才可能破解困擾中國多年的技術創新體制問題。
總穿別人的鞋很難走出自己的路
10多年前,朱國平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湊了60萬元,靠著一種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創辦了“飛達公司”。
“我們用5個月就建成了一座年產鉆頭4萬多支的大工廠,8個月創產值1300萬元,10個月內就成為江蘇省第一家工具集團公司,20個月內公司的產值就達到4000萬元。”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現為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飛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朱國平依然為自己和鄉親們創造的“高士橋速度”感到自豪。
如今,飛達集團成為我國最大的工具企業,在同行業中,該公司第一個走出國門,在德國、美國設立了工廠,被稱為亞洲“鉆頭王國”。
“正是由于有了一批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飛達才發展成行業的‘龍頭老大’。”朱國平說,飛達集團已經嘗到了自主創新的甜頭,“近年來,企業每年拿出利潤的5%左右投入自主創新,5%中又拿出30%獎勵那些在技術改造創新有貢獻的員工,幾年下來,當大多數同行還在為生計掙扎的時候,我們已經贏得了利潤年增長20%以上的局面。”
“總穿別人的鞋,很難走出自己的路。”朱國平認為,越是傳統產業,越要創新,否則在市場上就很難立足。
與已經嘗到甜頭的飛達集團相比,很多中國企業對自主創新并不是那么重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也被列入了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
解決這個難題不容易,這也是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時再次提到“自主創新”的因素之一。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在中國2.8萬多家大中型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只占25%,75%的企業沒有專職人員從事研發活動,投入研究經費的比重只占銷售收入的0.71%。
張景安認為,正是由于自主創新滯后,造成企業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缺乏核心競爭力。
自主創新不是自我創新 不是什么都自己做
在這次兩會上,關注自主創新的代表委員認為,企業雖然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但創新絕不能只依靠企業自身。
“自主創新是企業實現技術領先和技術跨越的基本條件,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源泉。”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丁耀民認為,就以裝備制造業來說,國際上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都是強有力的自主創新企業,中國企業的技術和資金實力相差甚遠,現階段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的。
丁耀民同時認為,自主創新不是自我創新,不是什么都自己做,而是要廣泛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成果。
“要把握好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關系。”丁耀民說,模仿創新的重點不在于技術引進,而是為了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從工業化實踐來看,引進、消化、創新是工業后進國家縮小同發達國家差距的一條捷徑,日本和韓國就是靠此起家的。
全國人大代表、魯南制藥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趙志全則認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就應解決好建立企業技術開發體系、產學研結合、市場中介這三個問題。
“國家應重點引導和支持一批大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更高層次的產學研互動,完善產業創新鏈,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趙志全建議說。
張景安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科研院所不僅沒有邊緣化,而且地位更重要。
“科研院所的責任是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共性技術、關鍵高技術和公益性技術方面提供科研成果和創新人才,這是科技創新的源泉,沒有這些成果和人才,企業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張景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