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應該是人的精神的體現。明智之士在與惟利是圖的房地產經營者和目光短淺的城市規劃者斗爭時,“搶”的不是簡單的地盤,他們是在維護健康的城市精神,推崇的是城市的社會和文化內涵
法國人一向重視居住條件。在西方發達國家里,法蘭西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人文風貌每年吸引著眾多來自全世界的游客。隨著國民年齡普遍增長,歐洲富國里60歲以上群體的比例現已達到人口的1/5。據統計,20年后,這一比例將上升到1/3。法國在1970年時,沒有一個百歲老人。今天,他們已可組成1.5萬人的隊伍。而到2050年,法國將有33萬超過100歲的老人。 精于生意經的企業界人士從這種變化里發現了生財之道。當前,法國已有不少地區創辦起專以退休者為目標的宜居事業。之所以稱其為“事業”,是因為“宜居地”需要精心構筑,才能獲得打動人心的內涵。 有位評論者曾以瑞典首都進入宜居城市為例說明這點。已有700多年歷史的斯德哥爾摩今天是一座同時具備古老和青春、典雅和繁華風度的城市。然而,60多年前,在“展望未來城市改造運動”中,它曾以美國的現代式建筑為楷模,數百年的宮殿被推倒,只為改造人們認為過于狹窄的街道。幸而瑞典人很快明白,拆除老城并不能推動現代城市化的進程,現代人要努力營造的是一種“人本位”精神,人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中應具有主體位置,而不應成為高樓大廈的奴隸。 法國許多地區得天獨厚,有著美麗的自然風景,但真正被成功建成宜居區的地方,是因為在自然風光秀麗的外觀框架里,添加了促進人文傳統、社會治安、人際關系、教育條件、醫療設施等社會發展賴以生根的要素,充分發揮居住地對人們精神的反哺和修復的功能。現代都市人于是從中得到心靈和肉體的滋養,體味到生活的樂趣。
一些專家指出,現代人壽命增長,退休后獲得“第二春”將越來越普遍。據統計,大巴黎地區有1/4,各大城市有12%的人,退休后都要離開原住地,追尋新環境。與先前習慣“葉落歸根”不同,新一族退休人的理念完全打破傳統,貪戀與子女廝守的越來越少,大部分人眼界放得又高又遠,“退則思變”,希望“積極養老”的比例很高,有4%的人甚至選擇出國養老。首選國是摩洛哥,還有人選中越南、柬埔寨和泰國,愿意過相對簡樸自然的生活。 法國南方地區和西部地區是法國人的養老首選地。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阿基坦大區和布列塔尼大區在全國名列前茅。這3個地區自1999年到2004年5年間,50歲以上外來定居者人數分別達到了5.2萬、4萬和2.5萬。成為外遷人口進入本地定居人數最多的法國地區。社會學者將退休人自愿選擇養老地,促使“宜居地”發展視為“當代社會一大革命”。與此同時,北歐國家一些人來到法國南方購房,以備退休養老的趨向也十分明顯。 全法國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大巴黎地區由于10年來房價飛漲,大有令普通老百姓“高不可攀”之勢。加之幾十年的實業發展,生活環境無法與外省一些尚保存大片自然空間及秀麗風貌的地帶相比,在追求安寧和享受自然的人們心中,地位有所下降。法國東部各地在新興宜居事業領域中,也比不上南方和西部等地區。 高爾利夫婦在巴黎大區工作和生活40年后,選擇到洛澤爾省落戶度晚年。他們說:“因為這里沒有堵車、沒有空氣污染問題,地方物產豐富價格公道,而且我們在這里覺得非常安全。” 離開喧囂、回歸大自然是相當一批人離開巴黎的原因,而這一現象后面掩蓋著令人深思的重要問題。當今社會,人人日夜奮斗追求幸福,為的是家庭和個人能享受到更優良的生活條件。然而,直至全球驚呼氣候變化異常、污染嚴重,人們才發現,多少年來,我們建設的不少城市在不斷追逐“更高、更大、更全”的思想驅使下,變成了一座大工地。城市這個本應給予人們安全和溫暖人心的環境,正在朝使人窒息和精神受壓抑的方向演變。 反思過后,研究人員意識到,是人本身的精神出現了異化。過度追求現代、向往豪華的外觀,使人丟失了寄托于城市的一種美的理想追求,而這正是生活的核心。城市應該是人的精神的體現。明智之士在與惟利是圖的房地產經營者和目光短淺的城市規劃者斗爭時,“搶”的不是簡單的地盤,他們是在維護健康的城市精神,推崇的是城市的社會和文化內涵。 最近法國《快報》雜志就此課題作了一份調查報告,十分詳細并具有說服力地闡述了城市精神的重要。百姓遴選出來的宜居地,往往與充滿所謂現代因子、物質極大豐富的大城市相反。由于在居住區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服務百姓的精神,一些地區雖地處邊遠,仍受到眾人歡迎。大量退休者帶著穩定的年金,喜人的購買力來到,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創造就業機會,形成良性循環。而許多雖有現代化公共設施、交通和公共天地的城市,由于沒有真正充分地為公眾服務,一樣留不住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