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可能是最近這段時間里,滬蘇浙的官員和企業家們做得最多的一個動作:繼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新班子首次聚首,暢議長三角區域合作之后,去年12月11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八次會議又議定了七個方面的合作專題。
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正是在無數次握手之后,開始由基礎設施銜接、科技設備共享等“硬件”對接,走向更深層次的統一市場體系和服務平臺的“軟件”提升。
“排堵保暢”,清理不利于市場一體化的規則和政策
滬蘇浙三地工商部門2007年12月2日簽署的《公司股權出資登記試行辦法》和《蘇浙滬三省市外商投資企業登記注冊合作交流六項措施》,被稱作“長三角工商一號、二號文件”,在長三角地區無障礙實施。被視作一體化發展最大障礙的行政區劃限制在這一處拆掉了幾根“籬笆”,比如,外商投資企業在長三角地區再投資,只需憑當地工商部門出具的主體資格證明,就可直接進行新的注冊登記申請,無需再辦公證、認證等手續。
長期以來,由于行政分割造成的準入門檻有高有低、執法尺度有松有緊、商品質量檢測結果互不通用等市場環境不同的情況,正一點點在長三角地區走向統一。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認為:“現行行政區劃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省際之間的經濟關系經常表現為相互競爭,長三角要構建統一大市場,必須重新調整競爭格局,在避免產業同構和過度競爭的同時,建立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規則和服務規范!
一體化發展的創新示范區,是所有人對長三角的期待。在大市場條件下,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各類生產要素合理自由流動,形成區域合力,長三角有太多事要做。目前,長三角各地各部門都陸續有區域性規范出爐,《長三角主要旅游景區(點)道路交通指引標志設置規范》、《長三角區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規劃》,以及家紡、房地產、證券等區域性行業協會的成立等等,都使長三角統一大市場向前進了一步。
正如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所說:“長三角要真正協調互動,就要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推進市場一體化,清理不利于市場一體化的規則和政策,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區域之間的政策差異!
“政策擁堵”,是學術名詞,常使企業在謀求更大發展時無所適從,長三角區域市場體系的完善,要靠“排堵保暢”,對長三角200多萬家企業來講,是重要利好。
只有構筑大市場、大流通才能破解長三角一體化的“成長煩惱”
國家關于長三角的區域規劃雖未正式發布,但很多人仍將去年12月初召開的一系列長三角會議視為區域一體化建設的新一輪啟動,其中兩省一市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的金融協調發展協議引人關注。在不久的將來,市民辦按揭、企業辦貸款,可以選擇所在城市以外的銀行,而一切都取決于誰的服務好,誰的效率高,這正是開放市場、合理競爭的表現。
商務成本和融資成本持續攀升,是長三角各地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而推動金融等領域的跨區經營,被視為打破這一瓶頸的有效途徑。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紅忠教授認為,長三角區域性壁壘在金融市場上的突出表現是跨區域融資極其困難,這也使上海發展總部經濟的功能“打折”。以行政區為單元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市場化為主導的新型大區域經濟圈發展要求不適應,這一點在金融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
資本是市場經濟的血脈,同城金融邊界如何擴大到長三角城市群?劉紅忠教授的研究團隊提出四點建議:構建長三角區域性協調制度、建立風險和收益分享機制、建立區域金融市場后臺服務標準化體系、加快區域化監管合作試點。而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則均表示這些建議都很有操作性,是破解長三角金融一體化“成長煩惱”的有效途徑。
有關長三角的演講,開頭總不忘說“地緣相通、人緣相親”,但在學者們看來,文化的相近性目前并沒有給長三角文化市場帶來整合效應。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顧江教授認為,除了計劃經濟體制和財稅體制限制外,長三角文化市場分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江南文化的同質性。“以文化旅游為例,僅江南水鄉一項,就有周莊、同里、烏鎮、朱家角、甪直、木瀆等,同質性越強,市場競爭越激烈,市場分割越嚴重,導致合作關系薄弱,消費熱情降低!比绱丝磥恚鰪娀パa性,打造區域性文化市場公共服務平臺,是長三角形成區域文化大市場的“內力”。
無論金融,還是文化,抑或其他產業,長三角各地都只有形成合力,構筑大市場、大流通,才能共進共榮。
重視“弱勢地區”,長三角一體化更需理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長三角地區是國內較發達地區之一,城鎮化水平已達到60%,但放在兩省一市的范圍內,長三角仍必須重視城鄉差異問題,比如蘇北,比如浙西,仍然存在的大量“弱勢地區”,將是未來長三角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一大瓶頸。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了社會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提高區域整體社會管理與服務水平,也是城市之間形成同城效應、連帶效應的重要內容,而且事關長三角居民的生活和區域環境效益。目前,長三角各地正在依據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對供水、供電、供氣、垃圾處理等的建設與管理進行區域性的協調和規劃。這種綜合承載力的提升,是城市群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核心都是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更需理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地人與外地人,員工與老板,富裕人群與相對貧窮人群等,不同群體共存對社會管理是嚴峻的考驗。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帶動社會環境優化,已成為兩省一市決策者的共識和努力方向。目前,長三角已形成以決策層、執行層、社會層三個層面的溝通協調平臺,跨區域的消費維權、勞動維權機制已經建立,“人的發展”逐漸擺上了更突出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