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中國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收大額關稅,我國政府可能進一步申訴,而汽車廠商可在申訴期內作出應對之策
近兩年的汽車零部件關稅之爭,或許將成為中國在WTO首次輸掉的官司。據海外媒體昨日(14日)報道,WTO已初步裁定中國進口美國、歐盟和加拿大汽車部件的關稅政策有違貿易原則,判決中國方面敗訴,認為中方限制外國產汽車零件進口的政策類屬貿易保護主義。
西方抱怨中國違規
“我們可以證實這一點,專家小組已在各主要方面認同美國的指控,認為中國的行為不符合其對WTO的承諾,”一位美國貿易官員昨日表示。據報道,一份機密的臨時報告已在日內瓦發布。如果真如那位美國官員所言,那將是中國在WTO首次輸掉官司。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提起訴訟時表示,中國對WTO的承諾是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收比整車要低很多的關稅。但事實上,如果以進口零部件制成的整車無法達到中國某些特有規定,中國對汽車零部件征收的是與整車相同的進口稅率。
依照我國現有規定,在中國的汽車生產廠家必須確保60%的汽車零部件來自中國生產廠家,否則將須支付高稅率。美國和歐盟表示,高額關稅的政策不公平地限制外國進入中國價值190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市場,WTO的判決認為,中國必須依照WTO原則立即終止這項政策。
美國和歐盟2006年就提起此次訴訟,后來加拿大也加入進來,他們指稱高額關稅違反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保證向海外公司開放其國內市場”的承諾,并稱該政策歧視境外生產的汽車零部件,使這些零部件在中國汽車制造商眼中失去競爭力。WTO于當年10月啟動對中國汽車零部件關稅的正式調查。
據悉,WTO將在今年第二或第三季度就此事宜作出最后報告,中國將有機會進行上訴。我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政府應該不會就此接受初裁結果,還會進一步申訴。
國產化乃應對之道
對于歐美汽車零件廠商們的抱怨,我國商務部官員曾一再重申,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規定是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整車和零部件的稅差規避海關監督、偷逃關稅的行為,也是打擊非法拼裝,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措施,完全符合WTO的規定,并沒有歧視外國汽車零件。
在梅新育看來,如果我國提出申訴,國內汽車廠商正可在這段申訴期內作出應對之策。他表示,“我們的根本目標不是訴訟勝敗,而是汽車零部件的國產化水平。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我國汽車廠商完成這一任務的話,即使最后判決我們敗訴,我們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
當然,從長期來看,梅新育指出,我們必須深刻反思目前這種以外資企業、引進車型為主的增長模式,轉向以內資企業和自主創新為主的發展道路,否則我們的汽車工業將永遠只有“增長”而沒有“發展”,這類爭端也將如影隨形,無日無止。
同時,這部《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出臺不過半年多就觸發爭端,充分顯示了我國產業發展政策的潛在貿易爭端風險,在產業發展政策制訂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此予以充分重視。
他認為,這場爭端和初裁結果將加大國內反對外資壟斷的聲浪,也會促使中國更加全面地審視WTO規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我們入世的代價(因為這個代價正在逐步顯露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