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冠以“中國梅花鹿之鄉”的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可謂名副其實:截至目前,鹿只存欄達到17萬只,占全國的26.9%,年產鹿茸38噸,年實現產值5.5億元,其鹿存欄、鹿茸總產、單產、鹿茸優質品質率和創匯率始終穩居全國各養鹿縣區之首。然而,2005年以來,雙陽區的梅花鹿價格走入波谷,至今仍在徘徊。
 |
圖為鹿圈中的梅花鹿。 | 鹿只死汰率為歷年最高
雙陽區鹿業協會秘書長宋憲宗說,梅花鹿正常的年死汰率為10%,2007年的死汰率在15%左右,創歷史新高,這絕非偶然。 2003年雙陽鹿價達到頂峰,母鹿均價5000元一只,子鹿2000元,公鹿7000元。雙陽區副區長張立新說,“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當年在雙陽召開了全國鹿業大會,各地客商紛至沓來采購。”但2006年,鹿價開始大幅回落,公鹿均價降至4000元/只,母鹿1500元/只,子鹿1000元/只。 梅花鹿價格的持續走低讓一些散養戶難以維持,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那些在2003年貸款進入的養鹿戶。當時不少農民和城里的一些下崗職工爭相貸款養鹿,這些人大多沒有養鹿經驗,飼料結構、品種、雌雄搭配比例等不合理,造成鹿質量降低。
鹿價何以走低?
鹿價持續走低,某種程度上暴露了雙陽鹿業產業發展,甚至全國鹿業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共性問題。 雙陽梅花鹿育種是該區科研人員經過數十年不懈努力研發出來的。當地有關人士認為,前幾年不少鹿農從外地盲目大量購進梅花鹿,致使雙陽區內梅花鹿品種混雜,純種雙陽梅花鹿僅占全區鹿只產量1/3,造成了鹿業產出能力降低、鹿群素質低下。 雙陽梅花鹿雖然在全國所占比重較大,但缺乏主打品牌。據記者了解,到目前為止,該區還沒有一個專門的鹿科研機構研制開發鹿產品,也沒有一種藥準字號產品和叫得響的主打產品。 雙陽區部分鹿農反映,目前該區鹿產品流通市場仍處于分散經營狀態,鹿及鹿產品流通市場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壓等壓價、市場壟斷和失信經營等問題。 與此同時,國外鹿產品通過各種渠道大量涌入我國,據專家統計,每年從新西蘭、俄羅斯等國進入我國的鹿茸大約有60萬—70萬噸,占國內總量的50%多,但售價只有國產鹿茸的1/3。
鹿業何時柳暗花明?
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鹿只價格開始回升,鹿只價格平均上漲了500元。同時,鹿茸價格也出現上漲。2007年干茸每公斤突破2500元,比2006年提高200元。 據悉,雙陽鹿產業已經被納入吉林省和長春市的“十一五”發展規劃,雙陽將通過提純扶壯改良梅花鹿種群結構,梅花鹿人工授精技術已基本成熟,宋憲宗說,長春市計劃投資990萬元資助雙陽梅花鹿人工授精提高品質,已經到位資金120萬元。 張立新介紹,雙陽區將加大對梅花鹿人工授精技術培訓力度,鼓勵養殖大戶實行標準化養殖,做到“精養鹿、養精鹿”;發展肉用梅花鹿的養殖,逐步形成茸肉分離或一體的新型養殖格局;規范正規化的經紀人隊伍,實行責任追究。 |